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近日,富安娜(002327)披露2025年一季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收5.36亿元,同比下降17.8%;归母净利润5614.23万元,同比下降54.12%,为2011年以来同期最低水平,创十五年新低。
归母净利润是反映上市公司经营情况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富安娜2025年一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幅度超过50%,但奇怪的是,公司在财报中并未就该指标的变动披露原因。
根据交易所相关规定,上市公司利润表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增减变动幅度超过30%的,应当说明变动情况及主要原因。
“富安娜的一季报信息披露不充分。”一位资深董秘表示,定期报告是投资者了解上市公司整体情况、作出投资决策的重要参考。“当前正值年报及一季报披露高峰期,质量低下的定期报告可能导致投资者作出错误判断,影响市场效率。”
信息披露不充分引投资者扎堆发问
“为什么一季度业绩下降这么多?”富安娜的一季报,引发大量投资者的疑问。
在深交所互动易平台上,有投资者提问富安娜,同为家纺上市公司,罗莱生活一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6.3%,富安娜一季度却下降逾50%,面对同样的市场,为什么差距这么大?
但是,截至记者发稿,富安娜仍未回复相关提问。
4月28日,富安娜举行2024年度暨2025年第一季度网上业绩说明会,也被大量投资者问及一季度业绩大幅下滑原因。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此次业绩说明会,投资者共提出35个问题,其中一半与公司一季度业绩下滑相关。
对此,富安娜财务负责人张倩回复称,公司一季度净利润的下滑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2024年同期“抖音本地生活模式”带来一部分收入增量,2025年一季度该模式从纯引流往利润管理转换,对收入有一定影响;一季度主要节日春节和“三八”妇女节活动的产出较2024年同期下降;此外,电商平台相关费用增长,但流量转化低于2024年同期。
信息披露避重就轻
业绩说明会上提到的利润下滑原因,富安娜在2025年一季报里一字未提。
在一季报的“利润表变动说明”中,富安娜只对财务费用、其他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信用减值损失等科目的变动进行了解释。
其中,2025年一季度,富安娜产生财务费用221.29万元,实现其他收益486.15万元、公允价值变动收益36.4万元、信用减值损失收益1369.06万元,分别较去年同期变动60.09%、-54.47%、-60.82%、585.64%。
对于信用减值损失收益较上年同期大幅增加,富安娜称,主要是报告期内公司加强应收账款回收、冲减应收账款坏账计提所致。在业绩说明会上,富安娜财务负责人张倩进一步解释称,一季度应收坏账准备转回金额大于计提金额,所以呈现正数。
如果仅根据公司披露的“利润表变动说明”来分析公司经营情况,不仅找不到富安娜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减少6600万元的原因,还会得出相反的结论。
而真正的关键信息并未被列入“利润表变动说明”项——在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中,富安娜2025年一季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614.23万元,同比下降54.1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4892.23万元,同比下降53.43%。
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南第2号——公告格式(2025年修订)》,上市公司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涉及资产负债表科目的与上年度期末相比、涉及利润表科目的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减变动幅度超过30%的,应当说明变动情况及主要原因。
上述数据增减变动幅度均超过30%,属于深交所明确要求说明变动原因的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但富安娜选择了“沉默是金”,只字未提。
有分析人士指出,这属于典型的“避重就轻”、选择性披露信息。
连续两年信息披露考评得“C”
富安娜并不仅仅在2025年一季报里选择性披露信息。
其近日披露的2024年年报显示,2024年,富安娜营收为30.11亿元,同比下降0.6%;归母净利润为5.42亿元,同比下降5.22%。翻遍全报告,也找不到营收和净利润双降的原因。
营收和归母净利润下降幅度不大,或许是富安娜不正面解释自己过去一年经营业绩走弱的原因。但对于公司2024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较2023年减少了4亿元,同比大幅下降52.18%,降幅远高于同期净利润下降水平,富安娜的解释也是遮遮掩掩、语焉不详。
富安娜称,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比同期下降52.18%,主要是因为公司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增加2.85亿元。但公司2024年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较上年同期减少了约8700万元,支付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增加了8400万元,数额巨大,而且也是反映公司经营情况的重要指标,不知为何完全未被提及。
值得注意的是,富安娜在2022年和2023年度的信息披露质量考评中,已连续两年被评为“C”。
深交所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从高到低划分为A、B、C、D四个等级。考核结果较差的公司,深交所将针对公司薄弱环节和风险领域,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强监管。另外,深交所在对上市公司再融资、股权激励、并购重组等事项出具持续监管意见时,也将信息披露考核结果作为重要依据。
作者:孔令仪 时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