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储能严究院
客户结构、供应链方面,海博思创的高集中风险正在缓释。
©图源/海博思创
文/王璟编辑/杨倩
来源/储能严究院
4月29日,海博思创(688411.SH)披露了2024年年报及2025年度一季报。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2.7亿元,同比增长18.44%;归母净利润6.48亿元,同比增长12.06%,在连续三年的高速增长态势后出现放缓苗头。
其中,2024年上半年储能系统业务收入占比高达99%,成为支撑公司发展的核心支柱。
利润分配方面,公司2024年度预案为每10股派发现金11.00元(含税),预计分红总额1.95亿元,占净利润的30%。
不过,2025年一季度,海博思创虽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4.86%,但归母净利润却同比下滑40.62%。
从财务结构来看,公司毛利率连续五年小幅下滑,稳定在20%左右,但与同行业可比公司的储能系统产品毛利率相比,仍处于低位;净利率则从2021年的1.3%提升至2024年的7.8%,实现了盈利优化。
作为国内储能系统集成领域的标杆企业,海博思创以全生命周期技术闭环与AI赋能为核心竞争力。
该公司自主研发的电池管理系统(BMS)、能量管理系统(EMS)等关键部件,实现储能SOC估算精度误差小于3%,大幅提升系统效率与安全性。截至2024年,海博思创累计获得168项专利及186项软件著作权,研发投入占比达3%。
据标普全球数据,2023年海博思创全球新增储能装机量位列前三,功率规模排名第二,连续四年稳居行业第一梯队。标普截至2024年7月的数据显示,在累计装机和签约项目规模总和榜单中,无论以功率或容量单位计算,海博思创均位居中国市场榜首。
中电联的统计数据也显示,截至2024年年底,在国内已投运电站装机量排名中,海博思创位居首位。
在市场拓展领域,海博思创稳居国内头部阵营。在国内市场,公司与华能、国电投、华润电力、大唐等央企深度合作,2024年上半年电网侧与电源侧业务占比达99%。
当前,在政策红利与全球化浪潮下,储能行业前景空间正持续打开。
2024年国内新型储能新增装机达43.7GW/109.8GWh,同比翻倍增长,电力市场化改革持续释放储能经济性。海外市场同样火热,美国因关税政策催生抢装潮,欧洲可再生能源配储需求激增,中东及新兴市场大型项目加速落地。
事实上,海外已成为海博思创新增长极,先后与美国Fluence、法国NW、澳大利亚Tesseract等国际巨头达成合作。
为应对地缘政治与认证壁垒,海博思创已在英、美、德等5个国家建立本地化团队,加速海外市场开拓。
借助行业热潮乘势而起,海博思创于2024年6月启动IPO,计划通过募投项目新增2GWh产能,试图通过自建电芯试验线,降低对第三方依赖,并加码AI技术赋能。
天风证券预测,2025年公司营收有望突破110亿元(同比+33%),归母净利润达8.4亿元,对应市值超250亿元(截至发稿,市值不到120亿元),长期成长性明确。
然而,行业竞争白热化引发的价格战,导致海博思创毛利率承压。CNESA统计数据显示,储能系统行业含税中标均价从2023年1月的1.52元/Wh下降至2024年12月的0.70元/Wh,腰斩不止。
2021-2024年上半年,海博思创储能系统业务的毛利率分别为24.80%、23.05%、20.02%及19.00%。海博思创表示,2024年以来国内电化学储能系统价格整体下行,导致该年新增订单的毛利率出现下滑1.19个百分点至18.22%。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客户结构、供应链方面,海博思创的高集中风险正在缓释。
当前,海博思创的前五大客户集中度呈现下降趋势,通过积极开拓新客户,逐步降低对少数大客户的依赖。2021-2024年上半年,前五大客户销售额占比分别为78.16%、83.70%、74.37%、58.43%。但其核心客户仍集中于“五大四小”电力央企,且前五大客户集中度高于行业警戒线(50%)。
在供应链管理上,作为直流侧储能系统龙头,海博思创主要采购电芯、结构件、电气件、PCS及升压变流舱和电子件等原材料。
此前,该公司对宁德时代电芯采购依赖度较高,不过近年来这一比例已从2022年的98.56%断崖式下降至2024年上半年的36.92%。
通过引入亿纬动力、瑞浦兰钧、鹏辉能源、北京卫蓝等二线供应商,海博思创有效分散了电芯采购风险。仅今年2月,海博思创就与亿纬动力签署了高达50GWh的2025-2027年度电芯采购合同。
在储能行业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化竞争”的关键节点,海博思创的“去依赖化”进程,或将成为其从“阶段性龙头”迈向“长期领跑者”的关键所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责任编辑:王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