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成长企业常识
沃森生物现在是不是最坏的情况了,这很难定义;但是更坏的情况正在发生,这是事实。
它曾经是自带流量的公司,当年它被喻为中国疫苗行业的一面旗帜,也曾被称之疫苗龙头。现在这些身份正离它越来越远。
有两个事实摆在沃森生物以及所有投资人面前,我观察到了更加严竣的一面。
一个是正在消失的核心股东。
如果对比更近的2024年及2025Q1的股东结构,就会发现一个事实,主要股东持股数量越来越小。
下面的第一张图表,是沃森生物披露的2024年末主要股东情况。
下面的第二张图是最新披露的2025年第一季度前十大股东情况。
对比这两个仅隔一个季度的时间,前10名股东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一,名义上的第一大股东刘俊辉从3.08%下降到了2.79%,减持了458.8万股。
二,刘俊辉与其妻黄静合计持股4.27%,控制沃森生物管理权的李云春及所控制的成都喜云合计3.18%,股权上刘俊辉大于李云春约1.09个百分点。
三,两个持股的机构投资人——易方达创业板指数基金与招商国证医药指数基金各持股2.58%和1.82%,合计大于沃森生物任何一个有企业管理权股东。李云春是创始人、董事长,刘俊辉曾担任董事。
四,杨更是沃森生物创始人、原副董事长陈尔佳之妻,她2024年末持股1.61%,2025Q1为1.60%,减持了21万股,而陈尔佳更早就消失于公众视线之外。
五,北上的香港投资人曾十分宠爱沃森生物,2024年末还持有2.60%,2025Q1减持到1.35%了。
历史上,沃森生物是一家由创始人、管理人持股分散的企业,2010年上市时,李云春持股15.05%,刘俊辉持股11.39%,陈尔佳8.23%,刘红岩6.97%。
这个团队等分利益模式最终因为利益、理念而导致了分裂及协同失调,企业亦因缺乏控制人主导作用而平庸及竞争力落后。
如果沃森生物控股控股长期缺位,企业的未来是可以预判的。巴菲特多次谈到,投资一个标的关键是“投人”,当然沃森生物在职人数还是有1932个人,但缺少那一个“1”,即灵魂,即控股股东,即一个可以为沃森生物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人,即一个可以为沃森生物带来更强竞争力的人。
这是我所看见的危险之一。
其二是正在消失的产品力。
这也是与前一个正在消失的股东相关联,没有好的治理结构,很难谈得上优秀的产品力与竞争力。
历史上,沃森生物曾犯过一系列重大的决策错误,包括从专业化向多元化转型,从疫苗向大健康转型,从多元化向疫苗专业化收缩,也包括战略性大举投入无疾而终的新冠疫苗产业,具体的若干案例此不多讲。
十多年来尽管动作不断,但看结果还是只有那几个产品:PCV13、HPV2、23价肺炎多糖疫苗、Hib、AC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ACYW135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AC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和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
前景在哪里呀!
HPV2红利期已经结束,这个产品相当于弃之废之,这是一忧。
当打产品13价肺炎结合疫苗也是惨烈一片,辉瑞在全球已上市了20价产品,默沙东报产了21价肺炎结合疫苗。再看看近来的一些关于肺炎结合疫苗研究进展:智飞生物临床26价、复星安特金临床24价、康泰生物临床20价,后面还有若干多的企业都在跟进超过13价的产品。其中也包括沃森2025年1月开始20价临床。
13价肺炎结合疫苗这个格局还能维持多久呢?如果辉瑞、默沙东的20价、21价进入国内,沃森如何能抵抗呢?
沃森生物很可能在肺炎产品上,从优势变为劣势。这是二忧。
另外,沃森生物现在有三个产品处于临床3期,一个是HPV9,一个是ACYW135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一个是新型冠状病毒变异株mRNA疫苗(s蛋白嵌合体)。
这其中有重磅吗?
没有。
后续产品、重磅产品不足,这才是大患大忧。这是三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