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费率改革迎来从“降费让利”向“机制重构”的纵深推进。
券商中国记者从业内获悉,近期,多家基金公司将会上报首批费率创新型基金。
和传统的浮动费率基金不同,该类基金的收费方式将更为细化,即按照每个投资者、每笔基金份额的持有时间、持有期间的年化收益率来分档收取管理费。其中,基金份额持有时间少于365天,基金管理人仅能获取基础管理费,基金份额持有时间大于等于365天,管理费收取与持有人持有期间的年化收益率挂钩。
证监会主席吴清今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证监会将于当日发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他介绍,改革突出强化公募基金与投资者的利益绑定,将优化主动权益类基金收费模式,业绩差的必须少收管理费,通过浮动管理费收取机制,扭转基金公司“旱涝保收”的现象。同时,把业绩是否跑赢基准、投资者盈亏情况等直接关乎投资者切身利益的指标,纳入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的考核体系,督促基金公司从“重规模”向“重回报”转变。
业内人士表示,这批产品将是基金行业一次重大创新,不仅牢牢锚定了持有人收益,实现了基金费率的“千人千面”,而且可以实现基金管理人激励与投资者费率控制的有效平衡,推动基金管理人与投资者利益深度绑定。
基金费率实现“千人千面”
券商中国记者从业内了解到,近期,多家头部基金公司将会上报一批费率创新型基金。
据了解,这批费率创新型基金将采用开放式运作,管理费由“基础管理费+超额管理费”构成。费率水平根据业绩与比较基准相对表现双向浮动,收益不及约定水平时,基础管理费向下浮动;收益表现超越约定水平且收益为正,则管理人才能获取固定超额管理费。
值得一提的是,与传统的浮动费率基金和基金规模、持有时长或基金业绩的简单挂钩不同,这批费率创新型基金首次将费率细化至“单客户、单份额”维度,即按照每个投资者、每笔基金份额的持有时间、持有期间的年化收益率分档收取,真正实现了“千人千面”的差异化收费。
具体来看,当基金份额持有时间少于365天,基金管理人仅能收取基础管理费;当基金份额持有时间大于等于365天,管理费则与业绩表现挂钩分档收取。
其中,若基金份额持有期间的年化收益率超过同期业绩比较基准6%且收益率为正,基金管理人在获得基础管理费的同时,收取超额管理费;若基金份额持有期间的年化收益率跑输同期业绩比较基准3%,则基金管理人要返还部分基础管理费。
有基金公司产品部人士透露,“由于这批基金完全开放式运作,且费率收取涉及每个投资者、每笔基金份额的持有时间、持有收益率,所以对系统要求较高,公司还在准备相关事宜。”
也有业内人士透露,由于费率直接和业绩基准对标,公司对如何设置业绩基准较为慎重,内部还在讨论细节。
多位公募人士普遍表示,这类产品不仅实现了基金管理人与投资者共担风险和收益,而且实现了基金管理人激励与投资者费率控制的有效平衡,基金公司普遍较为重视。
锚定投资者获得感
其实,近年来,在监管让利于民的号召下,基金公司在费率创新上进行过诸多探索,但普遍存在设计粗放、灵活性不足等问题。
比如,2019年12月,6只逐笔计提业绩报酬的基金陆续成立。根据基金合同,这6只基金均采取定开或者持有期的形式运作,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投资者的自由申赎,且基金管理人对每笔基金份额年化收益率超过8%的部分按20%提取业绩报酬,不仅业绩报酬的提取比例相对较高,且没有业绩基准的对标。
再比如,2023年四季度,20只浮动费率基金先后成立,管理费分别与基金规模、持有时长、基金收益挂钩,探索与基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和规模挂钩的收费模式,是根据基金管理规模来调整管理费率。比如当基金规模小于等于100亿元时,基金收取1.2%的管理费;当基金规模超过100亿元时,基金对不超过100亿元的部分按1.2%收取管理费,对超过100亿元的部分按0.6%收取管理费。
和持有期挂钩基金的收费方式,是持有人对基金的持有时间越长,管理费率越低。如果持有期低于1年,则收取1.2%的管理费;当持有期超过1年但不足3年的时候,则收取0.8%的管理费;当持有期超过3年之后,就直接收取0.6%的管理费。
和业绩挂钩基金的费率,主要以固定管理费用加业绩报酬的形式来体现。比如封闭期内基金年化收益率小于或者等于0,按0.5%收取年度管理费;若封闭期内基金年化收益率大于0,按1%收取年度管理费;若封闭期内基金年化收益率大于业绩报酬计提基准收益率,按20%的计提比例计算业绩报酬,且业绩报酬计提比例年化不超过1%。
“上述浮动费率基金的产品设计仍然较为粗糙。比如,和规模、持有期挂钩的费率收取标准有些单一;和业绩挂钩的产品则对标的是基金整体收益率,而不是每个基金持有人的收益,也比较一刀切;此外,许多产品采取定开的形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投资者申赎。”有业内人士透露。
相比之下,券商中国记者综合多位业内人士观点了解到,此次的费率创新型基金牢牢锚定投资者获得感,在机制上有四重突破:一是精细化收费,费率标准细化至单笔份额,避免“大锅饭”式收费;二是双向激励,超额收益共享与业绩不佳返还机制并行,强化管理人责任;三是开放运作,通过不同持有期不同收费模式的机制,兼顾鼓励长期持有与流动性管理的需求;四是紧盯业绩比较基准,尽量避免基金投资风格的漂移,激励基金管理人发挥主动管理能力,做好基金业绩。
从“降费让利”向“机制重构”纵深推进
自2023年7月证监会发布实施《公募基金行业费率改革工作方案》以来,公募基金按照“管理费用-交易费用-销售费用”三步走的费率改革稳步推进,全面优化公募基金费率模式。
自此,公募基金响应号召主动降费,费率改革第一及第二阶段先后落地。
先是自2023年7月起,在多家头部基金公司的带动下,基金行业普遍将主动权益基金的管理费率、托管费率分别下调至 1.2%、0.2%及以下;随后2024年11月,易方达、华夏、华泰柏瑞多家头部基金管理人发布公告,调降旗下大型宽基ETF的管理费率和托管费率,管理费率调降至0.15%,托管费率调降至0.05%。Wind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市场已有超3500只公募基金降低了管理费和托管费,累计为投资者节省数百亿元成本。
同时,2024年4月,证监会发布《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证券交易费用管理规定》,调降基金股票交易佣金费率,降低基金管理人证券交易佣金分配比例上限,公募基金佣金改革也全面落地。
今年3月6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经济主题记者会上,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吴清表示,在规模快速扩张,比例提升的同时,公募基金的收益状况也在逐步改善。为了更好维护投资者权益,证监会还积极推动公募基金费率的改革,分阶段降低综合费率,预计每年可以为投资者节省成本超过450亿元。同时,通过推进费率改革,让基金公司与投资者利益的绑定更加紧密。
有基金公司高管认为,此次“千人千面”费率模式的落地,标志着公募基金费率改革从“降费让利”向“机制重构”纵深推进。
“费率创新型基金并非单纯降费,而是通过差异化设计实现激励相容。”上述高管人士称,未来或有越来越多基金公司参与进来,逐步构建优胜劣汰的市场化生态,公募基金行业将加速从“规模至上”转向“以持有人利益为中心”的高质量发展轨道。
责任编辑:凌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