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卫昶:美的人形机器人 靠“三条腿”跑马拉松

好的研发体系,就是要管理好不确定性。

|《中国企业家》记者梁宵

编辑米娜

头图来源|受访者
4月19日,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吸引了20个战队参加,冠军机器人用时2时40分42秒,跑完了21.0975公里的赛程。美的今年没有出战,但美的集团CTO卫昶很有信心,“明年如果参赛的话,表现应该不差。”
实话或大话,不得而知,因为外界并没有见识过美的机器人的跑步能力,在今年3月份的官宣中,美的人形机器人美罗、美拉首次亮相,可以和人握手、比心、跳舞,还能在听到指令的时候,帮忙递过来一瓶水。
诸如此类的人形机器人,距离未来的商业化,还有多远?
对于这个问题,目前有两种针锋相对的回答:一方大泼冷水,认为人形机器人的商业路径不清,市场前景渺茫;另一方则显得热情过头,在他们看来,不出五年,人形机器人就会席卷整个市场,几乎无处不在。
卫昶更偏中立。他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表示,人形机器人大的方向肯定是对的,但真正大规模落地应用,还会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需要技术持续进步,以及更加清晰地定义应用场景。对于美的这样一家资产超过6000亿元(2024年年报)的集团企业来说,既要备战未来的产业机会,又要尽可能规避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来源:视觉中国
美的选择“三条腿走路”:一条腿沿着核心零部件的熟路继续推进,如同给淘金者们提供挖掘工具的生意一样,美的可以给人形机器人提供组装部件,借此在可能爆发的产业链中分一杯羹;另一条腿则倚重于主营业务,探索家电机器人化,即在现有的家电产品中增加智能模块,在一些特定的应用场景中部分实现机器人操作;最后,两者积累沉淀的技术和数据,能够汇集并强化“第三条腿”的能力,即全人形机器人领域。
借助于这三条腿,美的平衡了短中长期的研发投入与产出,平衡了机会和风险,也平衡了优势和劣势。
优势显而易见,作为全球最大的家电企业,美的覆盖了多品类的家电应用场景,同时,几十家生产工厂则提供了丰富的工业应用场景,这些固有优势成为美的撬动新兴机器人产业的支点。据了解,5月6日,美罗已经开始了在荆州洗衣机厂的实习,并会在业务熟练后正式上岗。
硬币的另一面,则是业务庞大带来的效率损失,因此与初创公司相比,美的可能灵活性不足;与此同时,对于今天的家电行业来说,突破性创新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这也正是摆在美的面前的两大重要命题:一个就是加强基础研发能力,构建技术护城河;一个则是提升研发落地效率,巩固产品竞争力。
“美的发展到现在,一方面要进行前瞻性技术、引领性技术的布局,另一方面需要提升研发效率,加速差异化产品的落地。”卫昶说,“突破性、颠覆性的技术是由创新能力支撑的,而不是单纯靠卷出来的。”
以下为《中国企业家》杂志与卫昶的独家对话(有删减):
“人形机器人将正式上岗”
《中国企业家》:前段时间的人形机器人马拉松,机器人的表现参差不齐,机器人跑马拉松的难度是什么?
卫昶:如果专门去训练机器人跑步,这件事儿难度不算大,但要是跑马拉松的话,要求会更高些,比如过程中的可靠性、耐久性以及热管理等。

来源:受访者

当然我们做人形机器人的目的不是为了跑马拉松,但通过这个事情,我们可以多少了解到人形机器人的发展阶段以及存在的问题,事实上很多机器人没能跑完全程,还有的头都跑没了,所以总体来看,人形机器人真正落地应用,还会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大的方向肯定是对的,但就全人形机器人来说,真正大规模的应用场景现在还没有定义清楚,要开发出具有自主操作能力的通用人形机器人,技术上还有很多挑战,需要持续迭代,持续突破。我想如果明年还有这个马拉松,机器人的表现一定会好很多。
《中国企业家》:美的人形机器人明年会不会参赛?
卫昶:我们没有横向比较过跑步能力,但从整体来看,美的机器人是不差的。
至于会不会参加马拉松,如果你过去问我这个问题,我可能会说不参加,因为美的一直以来都很低调,参加长跑这件事更多是一个噱头,对我们真正落地没有太大的帮助。
但现在,我的答案可能会不太一样。这几年,美的一直在推进“科技领先”战略,科技品牌是“科技领先”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我们今年重点关注的一件事情,参加马拉松比赛也许能够使美的的技术更有显示度,品牌更有认知度。同时,我们也在通过技术生态合作等方式往这个方向推进。
《中国企业家》:美的也在鼓励高管做个人IP,你也考虑“出道”吗?
卫昶:我个人可能不会做IP,但我们近期推出了一个研发体系的IP“M博星球”,未来也考虑用我们的人形机器人美罗、美拉来做,我们的美罗刚到美的荆州洗衣机工厂实习,这个工厂的自动化程度很高,基础很好,人形机器人会去尝试不同工种,有产线上的,还有巡检的,先摸索一段时间,然后再正式上岗。
“三条腿走路”
《中国企业家》:美的去年宣布进行人形机器人布局,今年3月份正式推出,如何快速切入这一新的赛道?
来源:受访者
卫昶:美的在机器人领域布局很早,2017年并购库卡之后,美的加大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的投入,开始布局核心零部件方面的研发和生产制造;5年前成立AI研究院,专门进行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研发,也在业内最早推出了垂直领域的家电语言大模型,这些都是人形机器人需要的软硬件基础。另外,随着头部公司特斯拉推出了人形机器人,更多初创公司相继跟进,一些传统企业也步入了这个领域,产业供应链正在走向成熟。
在这样的背景下,美的进入这一赛道是水到渠成的事,去年我们对外宣布进行人形机器人的布局,第四季度就推出了样机。
《中国企业家》:看到样机,是不是还挺激动的?
卫昶:其实并没有。因为我们一直处于过程之中,一步步循序渐进,到最后样机出来反倒没有太多惊喜了。从一个想法到技术,再到产品,过程很长,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
《中国企业家》:在这种技术的普遍不确定性下,如何保证研发产出?
卫昶:这其实是行业永恒的命题,一个好的研发体系,就是要管理好这个不确定性,我觉得有这么几点:
第一是人才,人才比别家牛,不确定性就比较小,人才很平庸,不确定性就大。
第二是体系,体系高效,则不确定小。美的有一个高效的研发体系,即三个“一代”——研究一代、储备一代、开发一代。研究一代主要解决核心技术问题,储备一代是攻克模块、系统、平台层面的挑战,而开发一代是推进有明确市场需求的产品落地。
第三要做到需求牵引。我们所有的研发都是解决技术难题,克服用户痛点的,有了明确的需求牵引,不确定性就低。
最后就是组合,你的研发弹药库里要有各种武器,平衡长中短期,要有不同确定性等级的组合,比如可以有一些相对长期的基础研究,但也要有能在短期落地的产品开发项目,好的项目组合能够减少不确定性,这一点很重要。
《中国企业家》:具体到人形机器人,美的如何进行短、中长期的布局安排?
卫昶:对我们来说,人形机器人是一个总称,可以是类人形,全人形,或者超人形。
我们从三方面来进行布局:一个就是核心零部件,电机、控制器、编码器等等。目前,美的很多核心机器人的零部件已经进入测试阶段,希望用2~3年的时间做到量产,当然这个也取决于产业发展速度。
第二部分就是家电机器人化,这个是美的的主业,就是要将机器人的元素嵌入到家电产品中,这个是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就能落地的。
第三部分就是做人形机器人,可以是类人形、全人形或者超人形,这个领域需要长期的技术布局。
说到底,做人形机器整机并不难,但能做出真正解决用户痛点、难点的应用,挑战还很大,需要不断深挖场景。美的拥有很多工业场景和家电应用场景,这是优势,所以美的现在就是“三条腿”走路,对人形机器人进行短中长期的技术布局和应用落地推进。
横向拉通和纵向打通
《中国企业家》:相比于初创企业,美的拥有更丰富的场景优势,但另一方面,规模也会带来效率损耗,美的如何解开这个矛盾?
来源:受访者
卫昶:这也是我们一直在推动的,就是建立一个高效的研发体系,既能前瞻布局,又要快速落地。
一个就是横向拉通,建立从集团到各个事业部高度协同的机制。比如针对多个事业部都有需求的共性技术,美的会在集团层面进行拉通,协同研发,还会针对重点项目组建联合团队集中攻关,比如要加快推动家电机器人的落地,前一段时间,我们就从各个事业部召集了一帮有活力的年轻人,成立了特别行动队,进行高强度的头脑风暴,定义好项目,再与事业部进行合作开发。
另一个是价值链链条的纵向打通(比如从市场到研发,从研发到制造)。很多时候,价值链间是存在信息偏差的,这就需要市场人员与技术人员对用户痛点达成共识,有针对性地定义好研发项目;同样研发端与制造端要及时拉通,确保开发的产品有可制造性,这样才能实现整个价值链的协同,保证研发成果快速转化为产品,并被市场接受。
《中国企业家》:今年美的集团整体也提出了“以简化促增长”的经营思路,研发体系会据此做出怎样的调整?
卫昶:一个是更加聚焦,做最重要的研发,直观地体现就是减少研发项目数量,另一个就是减少层级,组织更加扁平,第三个就是简化流程,强化AI工具赋能,更加高效。
“我有三个95后导师”
《中国企业家》:来美的之前,你大部分的工作经历是在跨国公司或者国企,美的是一家强调效率至上的企业,是不是觉得特别卷?
卫昶:其实我个人没有特别的感受,如果有,可能也是相反的感觉。美的不是一个鼓励卷的企业,集团企业文化也不鼓励员工去做无效的卷,当然我们的员工都很努力,也必须努力,不努力做不成事儿。
第二个从研发的角度来讲,单靠“卷”也不会带来特别的效果,研发更强调创新、引领的能力,同时能把握核心本质,要有清晰的思路,这跟每天晚上是不是加班到12点,没有什么关系。
我做了这么多年的研发,也与很多技术大拿共过事,说实话,很少看到技术创新是单纯靠卷出来的。
《中国企业家》:不知道你是否介意,因为对比来看,你是美的集团年龄最大的副总裁,带领着研发这个最为前沿的队伍,这一点会让你很有压力吗?
卫昶:不介意,其实提到这个还是挺有感触的,我刚入职就发现,美的是一个特别有活力的企业,管理团队总体很年轻,大家都很有想法,很有干劲。当然,年龄和阅历也有一定的优势,尤其是在研发领域,长期的积累、沉淀可以帮助把握技术方向。
从我自身而言,我一直很喜欢和年轻人打交道,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美的有一个逆向导师制,集团高管可以找年轻人作为导师,我自己就有三个95后的导师,可以让我能了解、学习年轻人的想法,比如他们追求的是“工作与生活的平衡”——美的倡导的也是“不加班”文化,这个对我是有触动的,现在时代不一样了,那种完全以工作为重心的做法,不是现在年轻人想要的,而且也不应该是。
《中国企业家》:听起来,这些年轻员工跟高管的交流还是很坦诚的。
卫昶:对,他们这一点也是我要学习的一个方面,就是“敢于做自己”。

新闻热线&投稿邮箱:tougao@iceo.com.cn

END

值班编辑:王怡洁 审校:吴莹 制作:袁茂丽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donews官方支持 » 对话卫昶:美的人形机器人 靠“三条腿”跑马拉松

评论 抢沙发

更好的WordPress主题

支持快讯、专题、百度收录推送、人机验证、多级分类筛选器,适用于垂直站点、科技博客、个人站,扁平化设计、简洁白色、超多功能配置、会员中心、直达链接、文章图片弹窗、自动缩略图等...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