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安2024年股东大会,传递长期经营信心

前两年是中国平安寿险改革的深水期,我托身在深圳的朋友代我参加,由于没有什么值得特殊同步的素材,便也没整理成文章同步给大家。去年起,中国平安释放出明显的寿险改革尾声讯号,高层对资本市场支持力度也逐步增加,中国平安已然进入“右侧”投资区间。

5月13日下午,朋友再度不辞辛苦替我参加了$中国平安(HK2318)2024年股东大会。现我将会上的核心内容整理下同步给大家。

一、经营稳健为基。

“经营稳健”是贯穿本次平安股东大会的论调。或许有些投资者会说,一季度刚刚双收下降,怎么好意思说稳健呢?

A股保险集团今年一季报已全部公布,平安、国寿、太保营收下降,人保、新华维持增长。其中新华是因为去年同期“报行合一”影响,营收低基数;人保是主财险的集团,寿险业务所处情况也与其他集团不同,营收表现不能与寿险集团同日而语。平安一季度虽因分红险趸交保费需折算到每年+投资类收入减少,营收减少了5.2%,但短期分红险占比更高的国寿一季度营收降幅有8.9%,平安今年一季度的营收表现还是合情合理的。

今年一季度,$中国平安(601318)是A股保险集团中营收最高的,是此前综合金融持续深化的结果。平安目前在加快布局医养产业,待医养生态线下机构陆续落地+产品结构完成调整后,中国平安的营收水平将得到有力支撑,营业收入这块我不担心。

净利润方面,有人觉得中国平安一季度利润表现不及国寿、新华等同行。实际上是A股、债券收益率波动的短期影响。而平安交易债持有体量较其他保险更多,公允价值波动让平安利润表看起来偏弱。二季度债市这波“连阳”已经收回一季度的“失地”,A股在“对等关税”短期回调后,现已回升至一季度震荡平台偏高位,一季度中国平安投资端负向影响无持续性。

寿险属于长周期经营行业,其估值方式较为特殊,既不是成长股的PE,也不是周期股的PB,而是P/EV,当期净利润对寿险的估值影响不大。有影响的一是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二也是最重要的是新业务价值变化。

(中国平安2025一季报)

今年中国平安寿险业务占集团营运利润比例接近60%,寿险业务才是人身险集团的基本盘。投资者过度关注当期净利润是难以准确判断股价变动趋势的。

因中国平安持续开展寿险改革,新业务价值增速(可比口径)保持稳健增长,且平安披露的净/综合投资收益率比多数可比集团都要好。于是从4-5月份的股价表现来看,中国平安表现并不弱于一季度净利润表现更好的国寿、新华。新手投资者从股价角度也可以感知下短期净利润究竟对股价有多大影响。

二、寿险业务高质量发展。

在2021年中国平安股东大会上,中国平安首次提到“社区网格渠道”(即如今的社区金融服务渠道)。彼时国内一些头部寿险企业启动“寿险改革”还不到一年,仅是被动开展“清虚”工作,既没执行中国平安寿险改革“基本法”的切换,也没有采取个险以外渠道未雨绸缪的同步改革。于是到如今的阶段,有些保险集团想继续改革,但其他渠道没那么成熟,也不敢改太快,被动拉长了改革时间。而中国平安现在全渠道已经有点“百花齐放”的意思了。

2020-2024年,中国平安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增速分别为35.1%、9.9%、15.9%、77.7%和62.7%,成长性领先可比集团。

今年一季度,中国平安银保渠道在连续增长5年,新业务价值高基数的情况下,新业务价值再度暴增170.8%。同期,中国太保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增长107.8%(国寿、新华未披露)。中国平安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前值高,增速却更高,说明平安银保战略落地效率领先。

中国平安去年银保渠道用于计算新业务价值的首年保费为196.43亿元,同比增长8.6%。

(中国平安2024年报)

而国寿、太保、新华银保渠道新保费分别同比下降26.7%、15.6%和14.3%,中国平安是可比保险集团中唯一一家新业务保费正增长的险企。

社区金融服务渠道方面,截至一季度末,平安组建了近2.4万人精英队伍,新业务价值同比提升171.3%。

今年一季度,平安个人保代出现了6%的减少。股东大会上平安高管表示有信心将精英个代维持在30万+的水平。中国平安前几次中报、年报披露的“保代活动率”数据都在50%-60%之间,30万规模的保代水平确实也没多少脱落的空间。

中国平安已呈多渠道稳健发展的态势,负债端可比集团中最稳健。只不过随着假设模型调整,合同服务边际增幅弹性变得更低,可能会制约寿险利润的持续释放。短期寿险业务要看分红险改革以及产品竞争力,长期则要看保险+医养产品对中高净值客户的吸引。

三、未雨绸缪提前布局高股息。

投资是中国平安股东大会上提到最多的话题,甚至有投资者表示平安应拿出大笔资金购入茅台股票。

平安高管在股东大会上再次提到了平安回报匹配、时间匹配、周期匹配、产品匹配、监管匹配的“五个匹配”原则,实际上在前几次业绩会上,我就听郭晓涛、付欣说过这五个原则。平安前几年就开始布局大型国有银行,现在在公开场合再提,可能是为了打消投资者关注“银行追高”的质疑。

平安投的几家港股银行股息最低的也有5%左右,可满足如今4%的内涵假设回报,是为回报匹配;

保费是有时间效应的,平安不可能择时在所谓低点买入国有大行的股票,是为时间匹配;

大行们都是系统性重要银行,派息的稳定性非其他行业/银行可比,且是永续经营产业,是为周期匹配;

大行们除了有股息方面的优势,还与中国平安分红险的银保渠道息息相关,是为产品匹配;

高股息股票在最新财务准则中计入FVOCI,股票波动暂不影响净利润(影响价值),加之国有大行资本消耗更低,是为监管匹配。

若与其他高股息行业/成长股/债券相比,国有大行是最符合“五个匹配”原则的标的。预计只有国有大行股价超涨,股息率被动下降后,中国平安可能才会选择公用事业类的高股息股配置。

净投资收益包括金融资产利息收入、股息收入,以及投资性房地产净投资收益、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投资收益等,较总投资收益、综合投资收益指标更能精确地反应保险集团收息类资产的回报。中国平安今年一季度净投资收益率0.9%(非年化)。而同期太保净投资收益率0.8%(非年化),国寿(年化)净投资收益率2.6%,新华未披露,平安收息类资产的回报水平领先。中国平安一季度非年化综合投资收益率也有1.3%,也是不错的。

同时,中国平安FOVCI资产占比在行业中偏高。一季度又并非国内上市公司分红密集期,中国平安收到股息偏少。按此推算,平安今年年化净投资收益率应高于3.6%。

在国内实际利率长期走弱的大背景下,一边增加交易类债券的仓位,另一边长期持有高股息资产,站在长周期视角是不太会出差错的配置。

不久前,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表示“保险公司可以投资与保险业务相关的养老、医疗、汽车服务、科技、大数据产业、现代农业等企业”。相较于以往的“回归主业”,保司们的可投资范围再次增加。此举既有助于保险集团增厚长期投资回报,也有助于提高生态协同效应。

四、注重股东回报。

股东大会上,众多投资者也都提到了投资回报问题。

2021-2023年寿险改革深水期,A股地产行业表现也不太好,保险业投资端增长失速,几乎全部寿险集团分派金额都在下降。但彼时中国平安分红与营运利润挂钩,即使净利润下滑,中国平安也依旧增加了派息金额。

2024年平安发行美元转债补充资本,且线下医养机构等烧钱工程建设进度加快,本想着2024能比前一年增加1分钱/股的股息就不错了,结果仍然有5%的涨幅。

中国平安已经连续第13年增加了分派金额,是国内保险集团中分红“成长性”的标杆。按平安13日收盘52.46元/股推算,中国平安A股股息仍高于4.8%!

若是为了持股收息而选择保险股投资,中国平安是行业中较好的选择。

现在市场利率低,高层也鼓励金融机构补充资本,但舆论就是另一回事了。前两天中国平安股东大会追加融资提案时,又有人开始讨论平安是不是“缺钱”了。对于金融这样用钱生钱的行业来说,融资是常规操作。

我随便翻了下中国银河前两天发的短融,票面利率只有1.66%。

截止今年3月10日,国内证券公司发行证券公司债、次级债、短融利率分别为1.97%、2.35%、1.92%,较2024年同期分别下降0.72个、0.77个、0.5个百分点。中国平安此前发债利率在3%-4%之间。如今融资成本比之前低得多,平安若能合理运用,有助于增厚ROE!马董在会上也多次提到“用好股东的每一分钱,争取提高ROE”!

关于“市值管理”,之前投资者在平安股价低迷期恨不得集团天天回购股票且注销。实际上回购注销只是短期提振信心的“术”,只有把业绩做起来,才是吸引大资金的“道”。前几年,站在我个人的角度,相比于回购注销股份,我更希望中国平安能够加快医养线下机构的建设,毕竟这块比之于泰康、太保已经有所滞后了。平安选择了回购注销和生态建设齐头并进,应该是综合考虑了长、短期股东后的结果。

在中国平安2024年股东大会上,我最想听的首先是资管业务减值的说明,其次是保险+医养战略的长期规划,但点到的股东们没人问这两个问题。因保险+医养是今年中国平安寿险改革绝对重头戏,我便搜罗了些对比素材给大家参考。

五、保险+医养是平安“未来时”。

金融行业未来利差收窄是大趋势,为保持客户、股东对盈利的要求,于是平安加码老龄化时代需求更高的医养产业。这逻辑是相当闭环。

郭晓涛认为“综合金融+医疗养老”具有低获客成本、低运营成本、低风险成本、高客户留存的多重益处,天然契合保险集团的属性。

截至一季度末,在中国平安近2.45亿的个人客户中有近 63%的客户同时享有医疗养老生态圈提供的服务权益,其客均合同数约3.37个、客均AUM 6.12万元,分别为不享有医疗养老生态圈服务权益的个人客户的1.6倍和4倍。高净值客户对稀缺医养资源的需求更大,且医养是比保险更广阔的市场,若平安能顺利转型,则第二成长曲线可成矣。

想要成为一家伟大的保险集团,要么投资收益率始终超越负债成本,要么利用HMO模式降低成本,扩大死差益。近几年预定利率持续下降,中国平安等保司的利差损倒是不用担心,但长牛尚不敢妄言,平安的资金想要大量出海无可能性,中国平安想要走类似伯克希尔的发展轨迹暂不可能。而现在国内三甲医院网络抢号难、床位排队难、术后护理难,庞大的丙类药物暂无法纳入医保,优质医疗资源供不应求,这给了中国平安保险+医养足够的发展空间。

现在只要有长期寿险保单的客户就能够获得中国平安在线问诊、就医绿通、门诊预约协助等多项入门级权益。

中国平安新单保费超30万元的客户将能获得附带体检、监测、院后护理等家医权益;居家1+N总保费超100万的用户可获得涵盖数百项服务的居家养老权益;新单总保费超500万可成为中国平安康养权益会员。

目前从低到高,中国平安已拥有臻享家医、四档居家权益、四档康养权益(搭配逸享城、颐年城+Ccah+旅居不同组合)。

其他保险集团方面,泰康的优势在于泰康之家(泰康高端养老社区)数量较多,至今年4月,泰康之家在国内36个城市拥有43座康泰之家。泰康之家按不同城市层级,入驻门槛在120万-240万之间,比平安低一些。泰康的劣势在于居家养老服务覆盖不周全,优质医疗资源有所欠缺。泰康应也是认识到了优质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现在正招兵买马。

太保保险+医疗分层体系看起来与平安类似,分别是“有效期内保单应缴费”低于30万的大众会员,到大于3000万的“超级至尊”会员。其初级医疗服务的门槛要比平安高一些,即使是最顶级的“超级至尊”会员,可获得的医养权益也不如中国平安更多。如果冲着医疗附加值投保的客户,中国平安是国内最好的选择。

太保家园(太保高端养老社区)全国有15个项目,数量比平安多比泰康少,入驻门槛大致是220万储蓄险保费。居家养老方面,太保有“百岁居”产品,对标的是平安的居家养老。不过平安居家养老覆盖场景有“五管十维”之称,除医养外还能提供多种场景服务,照护更周全些。

以前大保司的产品除了性价比,没别的缺点。现在中小保险产品数量有所减少,平安上个月发布的“司庆版”分红险产品看起来性价比比之前高了些。是资产-负债竞争力逐渐向产品传导的结果。

可能因为下半年平安的两座“颐年城”就要正式对外营业,近期也联合央视名主持撒贝宁、尼格买提开展了“走进”活动。“颐年城”不但适老化改造十分全面,且标准化程度极高,一间屋子里就有十几点巧思,应是高净值人群国内能够享受到的最高照护标准。

之前一提到平安的科技,投资者第一反应是几家原科技子公司。平安的财报里对科技的表述大抵是AI在客服场景和风险预警层面的应用。实际上各保险集团科技降本的手段多少都有一些,我没把客服、风控这些应用当作平安独特的竞争优势。实际上平安集团科技长于医疗科技。2024年平安AI用药提醒功能减少了患者35%漏服药物情况,用药依从性提升82%,药物冲突预警准确率99.8%,在此基础上患者慢病用户年度急诊次数也下降41%。除了表层数据外,平安集团直接/间接投资了众多AI医疗企业,其中一些已成功登陆A股/港股,这将会是平安保险+医养隐形的竞争力。

总的来看,本次股东大会中国平安的高管们没提到太多差异化的信息,但回答股东问题数量有所增加,中国平安高管团队的态度诚恳了不少。马董戏称开股东会之前定了个KPI,即“本次回答股东的内容要是之前的一倍”,应也是意在听取股东建议,照顾股东感受。关于小股东提出的“特殊分红”、“按季度分红”等提议,平安高管们也表示会后会讨论研判,作为一名中小股东,体验感是比前两年要好的。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donews官方支持 » 中国平安2024年股东大会,传递长期经营信心

评论 抢沙发

更好的WordPress主题

支持快讯、专题、百度收录推送、人机验证、多级分类筛选器,适用于垂直站点、科技博客、个人站,扁平化设计、简洁白色、超多功能配置、会员中心、直达链接、文章图片弹窗、自动缩略图等...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