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龙辣条越卖越贵,漯河首富越坐越稳

  来源:源媒汇

  在内地消费企业扎堆上市、港股相应板块持续爆发的背景下,卫龙美味(下称“卫龙”)最近风光无限。今年以来,卫龙的股价已翻倍,背后掌舵者刘卫平、刘福平兄弟在漯河首富的位置上也越坐越稳。

  如此情形下,卫龙趁热打铁,想通过配售的方式,进行融资。

  近日,卫龙宣布与卖方及配售代理签订配售协议,卖方将以每股14.72港元的价格配售8000万股现有股份,较上一交易日收市价折让约7.88%。同时,卫龙将按相同价格向卖方发行相同数量的新股份。

  假设上述全部配售和认购完成,预计卫龙募集资金总额约11.78亿港元,净额约11.67亿港元。所得款项将用于增强集团财务实力、市场竞争力及综合实力,促进长远发展,并优化股东结构及提升股份流动性。

  此次配售消息公布后,卫龙股价出现了一定波动,公告发布当日,卫龙下跌超5%。市场对此事也是反应不一,部分投资者担忧此次配售可能造成稀释效应,导致卫龙股价承压。

  卫龙在此时选择融资也不难理解。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其在产品品类扩容、品牌宣传、渠道建设和管控上需要不断发力,资金需求自然也会持续增加。

  辣条不好卖了

  过去几年,虽然整体业绩一直在保持增长,但一个不容质疑的事实是,卫龙的辣条开始卖不动了。

  卫龙的产品主要分为三大板块:调味面制品、蔬菜制品、豆制品及其他产品。

截图来源于卫龙食品官方旗舰店

  其中,调味面制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辣条,主要包括大面筋、小面筋、麻辣棒、小辣棒及亲嘴烧;蔬菜制品,主要包括魔芋爽及风吃海带;豆制品及其他产品,主要包括软豆皮、卤蛋及肉制品。

  自公司成立以来,以辣条为主的调味面制品,一直是卫龙的核心产品。

  2021年,卫龙的调味面制品业务收入达到29.18亿元,占总收入的60.8%,此后连续两年负增长。2022年,该业务收入为27.19亿元,同比减少6.83%;2023年,相关数据再次下滑6.23%至25.49亿元。

  2024年,在卫龙对辣条等产品进行升级和迭代后,调味面制品业务同比增长4.63%至26.67亿元,但在总收入中占比降至42.6%,位列蔬菜制品之后。

图片来源:企业财报

  其实在过去几年,卫龙调味面制品的销量也一直在下滑,2021-2023年的销量依次为19.36万吨、15.06万吨、12.44万吨。

  同时,卫龙辣条近几年也在提价。2019-2023年,卫龙调味面制品每千克平均售价分别为14.3元、15.0元、15.1元、18.1元、20.5元,5年累计涨幅约为43.36%。

  以卫龙小辣棒50g装5.5元的零售价计算,其1斤的售价达到55元,甚至贵过牛羊肉。也是因此,不少人将卫龙称为“辣条刺客”。

  不过,在2024年的财报中,卫龙并未像往年一样,披露产品类别的具体销量和单价数据。

  相比调味面制品,过去一年卫龙业绩的增长,其实主要由蔬菜制品驱动。2024年,该业务收入同比增加59.1%至33.71亿元,收入首次超过调味面制品,占比从上年同期的43.5%增至53.8%。

  更为重要的是,卫龙以魔芋爽为代表的蔬菜制品,毛利率也高于调味面制品。财报显示,2023年,蔬菜制品毛利率为51.26%,调味面制品为45.89%。2024年,两项数据分别为49.53%和47.45%。

图片来源:企业财报

  不过,相比去年,卫龙蔬菜制品的毛利率有所下滑。

  渠道难题待解

  卫龙辣条基本盘的松动,其实与很多因素有关。比如,消费者偏好发生了改变——辣条这种高盐、高油、高热的食品,正越来越难以满足人们对健康和口味多样性的追求。同时,近年来的多次提价,也让不少消费者对卫龙的好感渐失。

  此外,在当前的市场竞争态势下,渠道的变化,也对卫龙产品的销售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

  整体来看,和大多数快消品一样,卫龙的渠道布局还是更为传统,以线下渠道为主。

图片来源:企业财报

  这也很好理解。一方面,如今电商渠道获客成本较高,投流费用持续增长。而以卫龙的品牌知名度,并不需要和其他“白牌”零食一样,斥巨资在知名主播的直播间砸下坑位费。

  另一方面,对于卫龙这样的快消品来说,渠道的大盘其实依然在线下。同时,辣条、魔芋爽等零食品类的一大目标群体为儿童青少年,因此一些社区、校园周边的夫妻店、超市,一直是卫龙重点铺货的渠道。

  但近年来,卫龙在线下的打法愈发激进。有媒体报道,卫龙厂家会向经销商压货,设定每月销量任务。甚至,厂家在明知新品并不适合经销商所在区域的情况下,仍会向其强行配货。

  但由于终端动销有限,供需失衡下,部分经销商只能以串货方式消化库存。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卫龙辣条品类的串货带来的价盘混乱,不仅影响渠道销售和利润,也让其品牌效应打了折扣。

  源媒汇在电商平台注意到,同一规格的辣条产品,在天猫、京东和拼多多不同商家的售价均不相同。以亲嘴烧为例,25片包装的混合口味,在各旗舰店和第三方门店的售价在9-15元,价格不一。

  在卫龙“后院失火”之时,竞争对手也在加紧扩张的步伐。

  据媒体报道,国内另一辣条品牌麻辣王子,2024年的销售额已经突破15亿元。2025年,麻辣王子将继续深化布局全国市场,计划全年把所有的省会城市都开发完毕,同时开拓更多地级市。

  根据线下零售监测机构马上赢的数据,2024年上半年、下半年,麻辣王子在辣条的市场份额各同比增长了1.12%,为行业中增幅最大的品牌;卫龙则分别同比下跌2.33%与2.08%,为跌幅最大的品牌(数据不含零食量贩渠道,仅包括传统线下零售)。

  家族企业味道越来越浓

  在发布2024年财报时,卫龙还发布公告称,孙亦农因个人事务及其他业务安排,已辞任公司执行董事及首席执行官职务。辞任后,其仍将继续担任公司顾问职务。

  从履历看,孙亦农称得上是一位快消老兵。2016年6月,孙亦农担任银鹭首席商务官,此后相继担任首席运营官和首席执行官。更早,他还曾在可口可乐装瓶投资集团中国区任职。

  2021年,孙亦农加入卫龙,担任总裁特别助理,此后被委任为首席执行官,参与推动公司上市。

  在孙亦农辞职后,卫龙“家族企业”的味道越来越浓。

  目前,除了公司股权集中在刘卫平家族之外,卫龙的5位执行董事——刘卫平、刘福平、彭宏志、刘忠思、余风均为刘氏家族成员。

  这其中,刘卫平担任公司董事长,刘福平为副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彭宏志为首席财务官兼高级副总裁,刘忠思为高级副总裁,余风是公司高级副总裁及董事会薪酬委员会成员。

  虽然卫龙并未明确指出将公司帅印重新交由创始人家族的原因,但业内猜测,可能与当前的市场竞争态势有关。

  一方面,卫龙发展面临新的市场环境和挑战,从渠道扩张转向品类创新与全球化布局,可能需要具有不同经验和视角的领导者来引领变革。而创始人之一的刘福平,对卫龙的品牌基因及发展情况有着深刻理解,能更好地从品牌重塑、市场拓展、产品创新等方面发力。

  另一方面,在家族控制之下,卫龙可减少外部职业经理人与家族利益的潜在冲突,提升决策效率。

  当前,卫龙面临的竞争环境的确不算乐观:整个辣条品类已经到了天花板;蔬菜制品零食有一定增长空间,但市场竞争依然激烈;作为老牌消费品,卫龙还时常遭遇信任危机。

  2024年5月,卫龙旗下的魔芋爽,就曾因“缺斤少两”受到质疑。据了解,该产品包装标注为每包重15克,但消费者实测后发现自己买到的产品一包重12.6克,另一包仅有8.9克,而当其联系卫龙客服时,对方却反问其是否为“普通消费者”。

  事件曝光后,“卫龙15克装魔芋爽实际只有8.9克”的话题冲上微博热搜。对于此事,卫龙连发两条微博致歉,但仍未打消消费者的疑虑。

截图来源于微博

  过去多年来,卫龙能够获得巨大的品牌知名度,离不开在营销上花费的重金。2024年,卫龙的经销及销售费用达10.26亿元,同比增长27.22%。

  而如何在未来紧跟新的消费趋势,不断寻找新增长点,同时维系住卫龙的品牌美誉度,将是刘氏家族面临的一大挑战。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donews官方支持 » 卫龙辣条越卖越贵,漯河首富越坐越稳

评论 抢沙发

更好的WordPress主题

支持快讯、专题、百度收录推送、人机验证、多级分类筛选器,适用于垂直站点、科技博客、个人站,扁平化设计、简洁白色、超多功能配置、会员中心、直达链接、文章图片弹窗、自动缩略图等...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