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AI制药明星公司英矽智能第三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摩根士丹利、中金公司等头部投行保驾护航。
然而,这家估值超13亿美元的独角兽光环背后,市场对其高估值、商业化能力及临床数据的争议从未停歇。
三年亏损4.5亿美元、研发开支占比超100%
自2023年6月首次冲击港股至今,英矽智能的IPO之路堪称波折。前两次招股书因未能在6个月内通过聆讯而失效,第三次递表则更新了2024年财务数据——营收8583万美元,毛利率90.4%,年内亏损1709万美元。
2024年,公司药物发现及管线开发收入达7973万美元,主要来自对外授权收入增长,其中与美纳里尼、Exelixis合作的首付款分别为1000万美元和1200万美元。
此外,2024年12月,公司授予Stemline全球独家许可,开发并商业化针对广泛实体瘤的AI临床前资产,协议约定首付款2000万美元,若计入全部开发、监管及商业里程碑款项,交易总价值超5.5亿美元,另含分级特许权使用费。
但市场更关注的是,这家“烧钱机器”何时能自我造血?2022-2024年,英矽智能营收为3015万美元、5118万美元、8583万美元,合计1.67亿美元;净亏损分别为2.2亿美元、2.1亿美元、1710万美元,累计亏损约4.5亿美元。
同期,公司研发开支分别为7818万美元、9734万美元、9190万美元,研发开支占营收比一度超过259%,2024年降至107.1%,仍高于100%。
截至2025年3月底,英矽智能账面现金及等价物为1.58亿美元,但公司负债水平较高,同期流动负债总额达8.6亿美元,流动负债净额6.8亿美元。
超90%营收依赖前五大客户
《财中社》发现,英矽智能的核心卖点在于其生成式AI平台Pharma.AI。据称,该平台可将药物从靶点发现到临床试验的时间从传统的平均4.5年压缩至18个月。
招股书显示,Pharma.AI平台已成功产生逾20项临床或IND阶段资产,进展最快的抗肺纤维化药物ISM001-055已完成IIa期试验,并获FDA孤儿药资格认定。若成功上市,它或将成为全球首个全程由AI参与的药物。
然而,技术光环下仍存现实挑战。AI在药物研发中主要赋能早期环节(如靶点发现、分子设计),但该阶段成本占比相对较低,临床阶段的高风险(尤其从一期到二期的死亡之谷)仍依赖传统研发路径主导。目前,英矽智能尚未披露进入二期临床的管线数据,投资者不得不面对“开盲盒”风险。
《财中社》注意到,英矽智能股东阵容豪华。淡马锡4次投资,启明创投、华平投资、药明康德、复星医药等机构加持,E轮融资后估值超过 13.3亿美元。其商业模式涵盖AI+SaaS(软件订阅)、AI+Biotech(自研管线)、AI+CRO(合作研发)多元路径。
但繁华背后暗藏风险。公司超90%收入依赖前五大客户,2024年最大客户贡献收入占比超50%。同时,行业普遍存在数据共享的“信息孤岛”难题,AI模型训练依赖高质量数据,而国内药企数据壁垒高,英矽智能主要依赖自建实验室数据及公开数据库,数据质与量均面临挑战。
英矽智能的IPO,是AI制药行业的一扇窗口,它展现了技术颠覆传统的野心,也暴露了商业化落地的稚嫩。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是一笔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若管线成功,公司将验证AI制药的规模化潜力;若失败,高估值泡沫或瞬间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