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近一个月,船公司的美线运力已经爆舱。
“6月1日7600美元,6月15日9100美元,这个涨幅都快比疫情那会儿夸张了!”
5月20日,用“忙坏了”形容货代现状的浣熊(上海)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头程运营总监施家琪告诉第一财经,在冲刺窗口期的抢出效应下,船公司“坐地起价”,目前给出的上海港美西线40英尺集装箱(FEU)的6月中旬报价已经涨到了9100美元,每半个月20%的上涨幅度,也让6月15日的报价较5月初的2250美元左右的均价涨了3倍还多。
就最近的5月下旬而言,目前报价为约3100美元。“但实际上不加价根本拿不到舱位,一舱难求。”施家琪表示,甩柜变成了常态,如果按9100美元来算,长约价的客户叠加临时的港口附加费和现实中的加价,6月下旬的实际运价可能超过1万美元。
如此的疯狂背后,是美国客户抢下单和短期运力的供不应求,也折射出中美关税不确定性带来的蝴蝶效应。
大幅涨价不意外
对货代和外贸企业而言,航运价格短期显著上涨并不意外。
5月12日,中美发表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5月14日12时01分起,我国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调整措施开始实施。此前在美东时间5月12日,美方发布行政令,宣布自美东时间5月14日0时01分起调整对华加征关税措施。
这意味着,此前的翻倍高关税骤然下降,90天的过渡期内为10%的关税;而90天后的关税如何尚是未知数。
这样的波动,一方面催促着那些4月因高关税受阻未出的货物加紧运出,另一方面,美国采购商也在抓住短暂的窗口期抓紧下单补货。考虑到工厂端约1个月的生产周期和约1个月的运输周期,订单重启和新订单落定的时间窗口不足1个月。要确保货物在90天内到港,出货的最后时限被卡在了7月上旬前。如今,关税调整已过一周,剩下的时间也不过1个半月。
专业航运信息咨询平台海事网负责人陈洋对第一财经表示,受多重因素叠加以及情绪助推的影响,涨价是短时间内不难预见的现象。运价暴涨主要是为了填补前一个月美国大幅减少的进口和运输需求,同时为未来补充库存。另外,此前从美线撤出、转向欧洲线的运力重新调回美国也需要时间,因此暂时存在运力短缺的情况。
根据5月16日发布的中国出口集装箱运输市场周度报告,当周中国出口集装箱运输市场受到“关税战”利好消息的支撑,相关航线运输需求明显恢复,多数远洋航线市场运价上涨,带动综合指数走高。5月16日,上海航运交易所发布的上海出口集装箱综合运价指数为1479.39点,较上期上涨10.0%。其中,上海港出口至美西和美东基本港市场运价(海运及海运附加费)分别为3091美元/FEU和4069美元/FEU,分别较上期大涨31.7%、22.0%。
一名业内人士透露,要想在5月底拿到舱位,实际的运价要在指数价格上再增加20%~30%的成本。
根据集运市场的多方观点,中美关税战暂停将引发这一季度美国出现“牛鞭效应”式的进口激增,导致港口拥堵和即期运价持续飙升,重现疫情时期的景象。
深圳堡森三通物流有限公司市场部总监王志从表示,单从5月15日的运价涨幅看,美西和美东航线的基本港运价(40英尺集装箱)分别为3200美元和4200美元,较5月初上涨了1000美元左右,涨幅超过20%。由于美线爆舱,船公司正在把各条航线的运力调往美线,也导致全航线都在酝酿涨价。
一家主要面向美国市场的大型国际货代企业的负责人告诉第一财经,目前普通船的价格已经涨至3000~4000美元,6月在此基础上再翻倍是完全可能的。
国际物流服务平台“运去哪”创始人兼CEO周诗豪对第一财经表示,虽然还比不上疫情期间的疯狂,但目前美线6月的报价已经接近5月的翻倍价格,中小客户拿到手的价格更是不止于此。
“6月上旬的订舱情况已经恢复正常,预计未来几周随着大厂的生产全面恢复,订舱量还会进一步增长。”国际货代巨头德讯相关负责人告诉第一财经,运价相较5月底显著上涨,预计6月的40英尺集装箱将从3000美元涨至6000美元以上,“这还是包含长约协定价的客户,通常现货价会高于长约价”。虽然6月下半个月的情况尚不明朗,但如果接下来两周的订舱量继续增加,运价将进一步上涨。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供应链的压力也在逐渐加大。
“现在订舱,6月15日以前的舱位几乎都没了,着急也没用。”施家琪说,船公司在15日之前已经爆舱,要想加急和加价,也只能是加给一级货代企业。
不过,上述德迅负责人提出,目前船公司都在取消空班,恢复暂停的航次,甚至部署加班船,最终的运价走势还将由即时的供需关系决定。
疯涨之下谁在赚钱
全球贸易的不确定性搅动了原本重回低迷的航运业。“风浪越大鱼越贵”,运价疯涨之下,掌握了国际运力的船公司无疑是大赢家。
然而,重新忙碌起来的外贸企业和货代企业,短期的业绩增加是必然,而利润能否同步增加则愈加考验其应变能力和自身实力。
“这种情况下,货代企业的利润压缩得很厉害。”施家琪坦言,关税大涨的时候,公司的业务量并没有明显下跌,最近半个月的业务量涨幅高达20%。但忙碌的同时,利润却受到了挤压。她解释说,现在船公司的价格很透明,如果外贸利润较好的情况下,会更多考虑时效和安全等综合因素,也更倾向于选择优质的服务。但在剧烈波动的时期,外贸端的利润受到了大环境的严重影响,则让成本成了其第一考量,也让整个贸易链更易陷入低价竞争的“内卷”局面。
“疫情期间货代的高利润不会再出现了,利润都被船东赚走了。货代企业不仅要垫资,而且客户比价较以往更加厉害,也压缩了利润。”不过,王志从认为,不管怎么样,有货发总归是好的,增强了行业对市场的信心。
周诗豪也表示,外贸企业喜欢稳定的环境,而波动对于航运界而言则是好消息。就其平台的数据而言,七成客户为海外采购商,也就是说,航运环节上涨的成本和关税一样将更多由海外采购商承担。
上述主要面向美国市场的大型国际货代企业则有五成左右为FOB“离岸价”模式,即由买方负责派船接运货物,货物在装船时越过船舷之后,所承担的风险便由卖方转移至买方。德迅的大部分客户也为FOB模式,也就是国际物流成本由海外买家承担。
大量的中国外贸企业,正在抓住美国的补货窗口期加大接单的投入。
义乌市璟文进出口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庆芬在13日中美关税下降第二天告诉第一财经,美国客户备的库存量通常是满足2~3个月的需要,去掉过去高关税的1个月,再加上生产和运输的2个月周期,5月之后多数都存在补库存的需求。
“即使没有关税的因素,6月~9月也是传统美国航线的出货旺季。”东南物流(越南)上海分公司总经理刘祁峰提出,为了不节外生枝,赶年底大节日的采购商势必集中到6月和7月出货,这也将进一步助推美线迎来出货高峰。
中国B2B跨境电商平台阿里国际站的内部人士称,5月14日美国对华关税调整正式生效当天,阿里国际站紧急上线了美国专场。该专场大促首日,各个行业订单量的同比增速达到两位数,环比增速更是超过三位数。目前,他们正在筹备针对美国市场的6月大促,目标是帮商家追回过去一个月受美国关税影响的订单,还要把未来3个月的货都卖出去。
不过,考虑到关税仍然处于高位,美国整体进口的上涨空间可能仍将受限。
据公开报道,美国洛杉矶港和长滩港均报告称,2025年前四个月的进口量异常强劲,这意味着进口商已大量提前备货,未来需求可能因此受到抑制。贸易追踪机构Vizion发布的5月12日至18日的订舱数据显示,中国到美国的订舱量比前一周增长了93%,几乎翻倍,但仍比去年同期下降13%。同期,美国从全球所有国家的总订舱量同比下降18%。目前地面上的集装箱数量还不到疫情高峰期的30%。与疫情时期不同的是,美国消费者端没有需求相关的刺激措施。
“今年过完了再看,可能整体运量并没有大幅提升。”陈洋表示,毕竟税费依然不低,全球经济在如此折腾之下,总归有负面影响。
责任编辑:刘万里 SF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