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料之内:有限的认知与不确定的环境》
[美]玛吉·杰克逊 著,赵磊 译
中信出版集团,2025-3
玛吉·杰克逊。(图/受访者提供)
医护人员往往需要强大的心理素质,遇事随机应变。(图/《夜班医生》第一季)
但问题在于,我们的社会结构恰恰在打压这种学习的起点。她指出,在数字时代,尤其是搜索引擎和AI都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形成了只看第一个搜索结果的习惯,甚至连翻到第二页的耐心都没有。
地铁里的低头族。(图/unsplash)
有研究发现,人们在用搜索引擎查阅信息后,如果立刻参加知识测试,会高估自己的表现。他们预测自己能答对三分之二,实际却只答对一半。相比之下,如果是通过阅读书籍或与专家交流,人们更能准确地评估自己掌握了多少新知识。
“搜一搜,你就知道”,这其实是理解上的错觉。人们获得一个看似确定的说法,就以为自己掌握了全部知识。玛吉说:“即使你没有找到真正的答案,搜索引擎也会强行给你一个答案……于是你会误以为,浩如烟海的信息都已成为你的‘知识’,你对自己的理解程度过于自信。”
不确定并不是认知的中断,而是一个更好的认知起点。它让我们意识到自己“还不够懂”,从而开启真正的思考、学习与协作。
无论是在新书里还是在采访中,玛吉都呼吁重建一种“对不确定的耐受力”。她说:“我们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要么练习与不确定共处的技能,要么退回封闭思维、极端立场和对科技的盲目依赖。”
2018年12月4日,《中国青年报》刊发报道《依赖网络搜索会让大脑“变懒”吗》。据文中的统计数据,86.4%的受访者坦言自己依赖网络搜索。(图/中青在线)
OpenAI科研人员用Coast Runners游戏调教AI。(图/Faulty Reward Functions in the Wild [Amodei & Clark, 2016])
监控镜头拍下的7岁国际象棋选手参赛时被机器人折断手指的画面。(图/YouTube)
玛吉认为,这种“目标执行至上”的AI逻辑,把人类当作障碍,难以容纳人类的插话与干预。为了改变这一趋势,一些研究者正在开发可以表达不确定,甚至愿意被打断的AI系统,玛吉称之为“不确定AI(Unsure AI)”。
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玛吉见识到这种新型AI。实验中,一台机械臂在执行画线任务,如果不确定“线条该从哪里开始画”,它会通过手臂上的软触觉带轻微充气,发出嗖嗖声。玛吉说,她能从中感知到它的犹豫,“就像它在问我下一步该怎么做”。
这种AI的核心改变是,它不再认为“人类是干扰因素”,而是将人类视为教学者、协作者、信息提供者。
虽然叫“不确定AI”,但它并非简单地回复“我不知道”或者“服务器繁忙”。玛吉用医患沟通来打比方:如果医生告诉患者“我不知道你的癌症该怎么治”,显然会令人恐慌。但如果医生换一种表达,说“我还不能确定哪种治疗最适合,但会请两位经验丰富的同事会诊”,同样是传递不确定,但后者显然更能给人带来信任感。
让人惊喜的是,这些不确定AI做事效率比传统AI更高。实验结果显示,用户在与“会表达不确定”的实体机器人合作时,完成任务所需时间更短,配合也更流畅。人类更容易信任这种机器人,也更倾向于觉得“这机器懂我”。
电影《超能陆战队》中的治疗型机器人大白得到一致好评。(图/《超能陆战队》)
除了机器人,不确定AI模型还在药物研发中展现出巨大潜力。加拿大计算机科学家约书亚·本希奥和顶尖科研人员正使用不确定AI来识别新型抗生素。“传统AI会告诉你‘这是最可能的正确答案’,但不确定AI会给研究人员多个选项,让人类去判断哪一项值得进一步测试。”正是这种不确定性,打开了创新的空间。
当然,现实生活中并非不需要“非此即彼”的判断。面对突发车祸、机器臂精准搬运,一套迅速反应的AI系统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但在医疗、教育、创意这些更复杂、更需要判断和沟通的场景里,一个愿意“承认不确定”的AI反而能带来更高的安全性与效率。
最重要的不是评判哪种AI更高级,而是我们人类能否跳出对“完美技术”的崇拜。“我们要做的不是让AI变得准确无误,而是让它知道,什么时候需要和人类一起思考。” 从目标至上走向关系导向,从强答模式走向开放协商,不确定AI也许不是最“权威”的那一个,但很可能是最聪明、最诚实,也最合适与人共处的那一个。
小宏与大白的相处模式堪称人机关系的样本。(图/《超能陆战队》)
《新周刊》:面对不确定时,我们很容易感到焦虑、不安,甚至恐惧。如何有效应对这些不确定引起的压力?
玛吉:这些反应很自然。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学会了“寻找确定答案”来求生,比如,快速判断树上的果实有没有毒。这是我们不喜欢“不确定”的深层原因之一。
但神经科学发现,当我们处于不确定状态时,大脑会变得更加活跃,实际上身体在告诉你:“醒来!这是新的挑战,你得集中注意力。”这种心理上的“唤醒”与恐惧不同,后者会关闭高阶认知,准备“逃跑或战斗”。当你只是“不确定”,还没达到恐惧时,身体是在准备“学习与应对”。研究还显示,如果学生在考试前将“焦虑”理解为“激活信号”而非“坏事”,成绩反而会更好。
《新周刊》:如何策略性地“拥抱不确定”?
玛吉:简单的做法是,不要过早关注结果。举个例子,你要上台演讲,老板坐在观众席看着你。你可能会被老板的表情吓到,以为“糟了,我要被辞退啦”。这时你的注意力放在“结果”上,你的表现反而会失常。训练自己专注于“现在”、专注于过程,而不是对失败的恐惧,是一个重要的方法。
职业运动员会使用“提示词”(cue words)来训练自己。例如,比赛关键时刻,他们可能会默念“集中!玛吉,全力以赴!”这些小口令,帮助他们摆脱焦虑,专注于当前。不确定性就像一种激励、一种挑战,它戳了你一下,让你打起精神来应对新情况。所以,下次感到很不安,请把它当作一次“唤醒”,而不是负担。
电影《公主日记》中,女主角米娅把羞辱自己的男同学当成打击目标,顺利通过棒球考试。(图/《公主日记》)
《新周刊》:升学教育中经常强调确定的标准答案,商业环境也会追求可复制的“成功模式”。如果我们在教育、商业甚至整个社会中为不确定性留出更多空间,会发生什么变化?
玛吉:我认识一位波士顿大学的研究者,她正在研究如何把“不确定性”重新引入青少年科学教育中。现在孩子参与课堂实验,会误以为结果“嘭”地一下变出来,但真实的科研充满了试错。她尝试引导孩子们减少对“结果”的执念,更多关注探索的过程。
更广义上说,如果我们能学会以积极的方式面对不确定,并将其高效运用,那么我们可能会生活在更富有好奇心的社会中,不再只追求“完美方案”或“理想职业路径”。
《新周刊》:我们常追求“稳稳的幸福”。不确定在人际关系中又会发挥怎样的影响?
玛吉:不确定性对人际关系也非常关键。大脑天生会对他人进行“归类”,比如看到对方的脸时,会在几毫秒内判断“他是否属于我这一派的人”。一旦被归为“非我族类”,我们对这些人的关注度会显著下降。
不确定性可以帮助我们打破这种思维定式。有一种策略叫“换位思考”(Perspective Taking)。比如去设想对方的具体处境——吃住在哪里、生活上有什么困难。这是对大脑“快速分类”的一种干扰。研究表明,当人们进行换位思考时,更愿意坐下来和对方交流,甚至接纳他们成为团队一员。这是一种非常强大的能力。
换位思考的典型案例:看到的是数字6还是9,取决于你的视角。(图/everydaypsych.com)
“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力”(Tolerance of Uncertainty)还是一种备受关注的人格特质。加拿大心理学家马克·弗里斯顿和同事设计了一组辨识渐变图案的实验。让人们看一组渐变图画——从一只猫的形象逐渐变成一只狗。但有些人无法接受这个中间状态,一再坚持“这就是只猫”,直到最后一张图明显变了才改口。
这种人“喜欢逃进确定性里”,更容易非黑即白地思考,把已有信息当作不可动摇的“基石”。而高度容忍不确定的人,会把知识当作不断变化的“织锦”,思维更灵活。
《新周刊》:你提到应对不确定是一种艺术。这门艺术可以通过练习掌握吗?
玛吉:对不确定的容忍力是可以训练的,它不是天生固定的。训练方法很多,思路类似“暴露疗法”。比如恐狗的人可以先接触玩具狗,再接近小狗,最后去见真正的大狗。
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生活小挑战来提升自己对不确定的容忍度。比如,与陌生人约会、尝试新菜式、去从没去过的国家……这些都会提高你面对不确定的心理弹性。在充满变动的今天,如果我们能学会驾驭不确定,它会让我们在面对挑战时更加从容。
VR技术帮助人们克服恐惧。(图/Medium)
编辑 陆一鸣
运营 盐浴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