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华熙生物和巨子生物干仗
来源:投行圈子
声明:本文仅为热点资讯分析,仁者见仁,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建议。
资本市场罕见!上市公司宣战券商,并且是多家券商!
近日,医美龙头华熙生物在官方公众号抛出一篇近6000字的檄文——《概念总在重演,科技永远向前》,直接点名9家券商机构,指责其研报通过“不科学对比”鼓吹“玻尿酸过时论”,为竞争对手巨子生物站台。这场罕见的上市公司“炮轰”券商事件,迅速引发资本市场震动,背后不仅是一场关于玻尿酸与重组胶原蛋白的技术路线之争,更折射出资本市场的浮躁生态、产业话语权博弈以及企业生死存亡的深层危机。
一家上市公司如此公然地 “炮轰” 多家券商,这在 A 股市场上实属罕见。这一事件迅速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议,人们不禁要问:华熙生物为何会如此愤怒?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利益纠葛和市场博弈?
华熙生物的困境:业绩下滑,市值缩水
华熙生物,这家曾经在医美和生物科技领域风光无限的企业,如今却陷入了困境之中。
近年来,随着玻尿酸量产技术的成熟,市场产能严重过剩,价格也持续走低。据媒体报道,玻尿酸原料价格平均每年下降约 5%。越来越多的企业涌入玻尿酸市场,竞争变得异常激烈。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华熙生物曾经的王牌业务 —— 玻尿酸,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从业绩数据来看,华熙生物的表现着实不尽如人意。2024 年,公司营业收入同比下降 11.61%,归母净利润更是暴跌 70.59%,仅为 1.74 亿元,创下上市以来最差纪录。进入 2025 年,颓势仍在延续,一季度营收再次下降 20.77%,归母净利润下降 58.15%。曾经的 “医美茅”,如今业绩失速,让投资者大失所望。
资本市场是残酷的,业绩的下滑直接反映在了华熙生物的股价和市值上。2021 年巅峰时,华熙生物市值曾超 1400 亿,股价最高触及 309.43 元 / 股。然而,截至 5 月 21 日收盘,股价仅为 52.61 元 / 股,市值仅剩 253.41 亿元,与巅峰时期相比,市值蒸发了千亿元之多。
面对如此困境,华熙生物急需找到扭转局面的办法,而此时券商们一系列力捧重组胶原蛋白、唱衰玻尿酸的研报,在华熙生物看来,无疑是雪上加霜,也成为了此次 “炮轰” 事件的导火索。
券商研报的争议:力捧新贵,贬低旧爱?
在华熙生物炮轰的 9 家券商研报中,核心争议点在于对玻尿酸和重组胶原蛋白这两种生物材料的对比分析。
自 2022 年开始,随着资本市场对新题材的追逐,重组胶原蛋白概念逐渐兴起。一些券商似乎也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 “商机”,纷纷发布研报对重组胶原蛋白相关企业进行研究,而在这些研报中,玻尿酸常常被作为对比对象,且多被描述得 “黯淡无光”。
例如,华泰证券在《巨子生物 (2367.HK) 始于胶原,不止胶原》研报中称 “重组胶原蛋白在美白、抗衰等领域比玻尿酸更具生物活性,且玻尿酸有潜在交联剂残留‘馒化脸’的风险”;安信证券则称 “胶原蛋白相对于透明质酸及植物活性成分的优势在于其皮肤修护和抗衰老的功效”。
华熙生物认为,这些观点完全是罔顾科学事实的误导性结论。从国家药监局的批准数量对比来说,根本没有任何依据能说明重组胶原蛋白的安全性高于透明质酸。华熙生物强调,玻尿酸作为一种经历了数亿年演化历史的物质,在全球推动生命科学发展中占据着前沿材料的地位,在衰老研究与衰老干预等方面有着关键作用,且自身在玻尿酸生产技术和生物技术上屡有突破,拥有产业、模式两大优势,远非券商研报中所描述的那般 “过时”。
这些误导性 “结论” 通过媒体和自媒体的广泛传播,形成了资本市场与消费市场的舆论共振,在华熙生物眼中,这严重伤害了经过几代人努力才发展起来的中国玻尿酸优势产业的市场转化基础。
行业竞争格局:新旧势力的博弈
华熙生物与券商之间的这场纷争,本质上反映的是医美行业新旧势力之间的激烈博弈。
玻尿酸和重组胶原蛋白均为医美赛道中具有填充、修复功能的生物材料。曾经,玻尿酸凭借其产业化的快速推进,以华熙生物为代表的企业率先在市场上形成了强大的竞争优势,借着国内美容经济的强劲增长势头,成为了当时最炙手可热的美容产品。华熙生物更是凭借在玻尿酸领域的深厚积累,号称 “全球最大玻尿酸原料供应商”,市值一度突破千亿。
然而,风水轮流转。在美白、补水等细分领域逐渐饱和后,抗衰概念凭借更广泛的适用面和更强的市场潜力,成为了医美界乃至资本市场的新宠。重组胶原蛋白的价值被重新发掘,2022 年来,涉足胶原蛋白的企业陆续上市,巨子生物作为 “重组胶原蛋白第一股” 冲在前面。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预测,2026 年,基于胶原蛋白的皮肤护理市场份额将超过透明质酸,年复合增长率达 52.6%。从业绩表现来看,2024 年,巨子生物营收增长 57%,归母净利润增长 42%,创始人范代娣更是成功登顶陕西新首富。截至 5 月 21 日,巨子生物收报 81.8 港元 / 股,总市值为 876.00 亿港元,远远超过了华熙生物。
随着重组胶原蛋白市场的快速扩张,越来越多的企业纷纷布局这一领域。敷尔佳、锦波生物、丸美生物等都在大力推进胶原蛋白产品的开发,华东医药、江苏吴中也陆续加入这场激烈的竞争,整个行业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竞争渐趋白热化。
在这样的行业竞争格局下,华熙生物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曾经的王者地位受到新兴势力的严重挑战,而券商们在此时发布的倾向性研报,无疑让华熙生物在这场新旧势力的博弈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背后的资本因素:浮躁资本构建的题材幻象?
华熙生物在文中将透明质酸 “过时论” 的兴起,归因为一场由 “浮躁资本” 构建的题材幻象。
在资本市场中,资本总是追逐热点和高回报的。当一个新兴概念出现时,往往会吸引大量资本的涌入。重组胶原蛋白概念的兴起,为资本提供了新的 “猎物”。一些资本试图通过炒作新的热门概念,转移投资者和二级市场的注意力,将资金引导至重组胶原蛋白相关企业,从而实现自身的利益最大化。
券商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其研报往往具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部分券商为了迎合资本的需求,或者受到某些利益相关方的影响,发布了一些带有倾向性的研报,对重组胶原蛋白进行过度吹捧,对玻尿酸进行恶意贬低。在华熙生物看来,这些行为扰乱了市场的正常秩序,误导了投资者的决策。
而对于投资者来说,面对资本市场上不断涌现的新热点和概念,往往容易受到情绪和舆论的影响,盲目跟风投资。这种浮躁的投资氛围,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资本炒作概念的行为,使得市场变得更加不稳定。
事件后续影响:行业生态能否重塑?
华熙生物炮轰券商这一事件,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其后续影响值得持续关注。
从短期来看,这一事件无疑会对涉事券商的声誉造成一定的影响。投资者在看到华熙生物的指责后,可能会对相关券商研报的客观性和独立性产生质疑。而对于华熙生物自身而言,通过此次发声,虽然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但能否借此扭转市场对其的看法,改善业绩和市值表现,还有待观察。
从行业层面来看,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让更多人开始思考医美行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中国整形美容协会、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在 5 月 19 日发布的《中国医美和美妆行业健康生态倡议书》,呼吁全行业从业者及资本市场回归科学本质与商业文明初心,共同构建健康、理性、可持续的行业生态。这或许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表明行业协会已经意识到当前市场存在的问题,并试图通过引导和规范,重塑行业生态。
在未来,随着监管的加强、行业自律的提升以及投资者的逐渐成熟,医美行业有望告别浮躁的资本炒作,回归到以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为核心的竞争轨道上来。对于华熙生物等企业而言,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凭借自身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实现转型升级,才是真正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华熙生物炮轰 9 大券商事件,背后的水远比我们看到的要深。它涉及到企业的业绩困境、行业的竞争格局、资本的逐利行为以及市场的舆论导向等多个方面。这一事件不仅仅是华熙生物与券商之间的矛盾冲突,更是整个医美行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问题的一个缩影。
希望通过此次事件,能够促使各方进行反思和调整,让医美行业能够更加健康、稳定地发展。
对此,您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