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最不可错过的20本好书

今年,刀锋图书奖的年度主题是“假如我是新的”。在盛夏,我们继续寻找那些可以代表“新”的书籍。我们继续想象,在这个新旧交替的时代,新的可能性也许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眼前的书籍上。

这份书单里,有相逢,也有告别;有一头扎入茫茫人世的勇气,也有回归自然和野性的决绝。当然,依然会有漫长历史留下的回音。

我们可能会发现,人们的怕和爱,从来相似。与此同时,我们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我们的时间,怎样被流量一次次冲成了碎片?我们习以为常的说辞,是否一场自我异化的游戏?

希望这20本书,这些真诚的书写,能够让我们跳出庸碌的日常,从阅读之中找到新的生命力,呼吸新鲜空气。

注:入选图书按书名首字拼音排序

社科类

《不再踏入流量的河》

推荐者:陈英

简介:

“百万加”作者对“流量”与“创作”的反思;一个不愿成为齿轮的人对工作本质的真诚追问。

是什么夺走了她的情绪、感知、对创作和生活的热情?她为什么沦为流水线上的齿轮,又为什么不愿再做齿轮?在无数次崩溃之后,她再一次拿起笔,在书写中直面这段工作经历,缝补破碎的自我。

推荐:

一个“百万加”作者在追求流量中的肉身体验,这让她远离生活,陷于困境,最终需要一场漫长的康复,才能回归真正的写作。这一切提醒着我们,流量也许是一种精神的病疫。

——陈英

《从莫扎特到贝多芬:侯麦的音乐电台》

推荐者:左靖

简介:

本书是二战后法国新浪潮导演埃里克·侯麦的一本音乐评论集。侯麦曾受邀在一个法国知名音乐广播节目里讲莫扎特和贝多芬,由此生发而撰成本书。身为导演的侯麦以其崭新独特的眼光看待音乐,将对电影艺术的思考方法应用到音乐领域中。

推荐:

与维姆·文德斯一样,作为电影导演,侯麦也是一位音乐的狂热爱好者。他会作曲,晚年还在小范围举办自己的钢琴演奏会。《从莫扎特到贝多芬》是侯麦应邀参加法国广播节目谈论音乐的产物。对电影爱好者来说,本书并不是一部轻松的通俗读物,它把音乐、哲学、文学和个人的美学体验熔于一炉;对音乐爱好者而言,它亦是一场阅读的挑战。至于电影配乐,侯麦则表现出怀疑的立场,他认为音乐既是电影的“假朋友”,也是电影的“真姐妹”。本书出版后曾令书评家无语,令读者一头雾水——应验了很多人对侯麦的印象:一名神秘男子,一位拥有复杂人格的全方位艺术家。

——左靖

《健康综合征》

推荐者:陈英

简介:

健康焦虑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社会关系等方方面面。如今,追求健康不只是我们自己的选择,还是社会对个体的强制性要求,进而变成我们的道德责任。

本书详细讨论了健康道德化对我们产生的种种不利影响。作者指出,这种意识形态转变是当代宽泛文化变革的一部分。在这种变革中,个人责任和自我表现发生了蜕变。退缩到只关注自我,正变得越来越有吸引力。人们倾向于接受把身体信号当作普遍真理的一个代用品,不再清醒地思考这个世界。

推荐:

健康道德化对于我们的精神带来危害,对于身体的焦虑似乎已经超过了对本质的关注,催生了韩炳哲所说的“健身僵尸”。我们似乎忘记了帕斯卡尔的教诲:身体的残疾并不可怕,只关注自我、精神残疾、不再清醒地思考这个世界才可怕。

——陈英

《纳粹与哲学家:一个人的流亡史》

推荐者:周濂

简介:

本书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卡尔·洛维特流亡海外后撰写的个人回忆和思想随笔。1933年纳粹上台,身为犹太裔的洛维特被迫流亡海外,作者以亲身经历为依据,详细记录了纳粹上台前后德国社会的变化、对犹太人的迫害,以及德国各界知识分子对纳粹的态度,尤其是大学教授和学生的反应,呈现了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

推荐:

这是一曲堪与《昨日的世界》和《旁观者》比肩的世纪挽歌。身为德国人和犹太人,洛维特亲历1933年纳粹上台后的政治剧变,一夜之间从哲学教授变身政治流亡者。洛维特在流亡期间写下此书,用手术刀般的精准文字知人论世,笔端常含悲悯与沉痛,呈现出那一代欧洲人文主义者独有的情怀与风骨。

——周濂


《如临大敌:
谣言恐慌与大宋王朝1054》

推荐者:张向荣

简介:

本书讲述北宋甲午谣言的产生、流传并形成影响的有关故事,并讨论北宋政治生态的特点,它对舆情的控制应变的能力对危机的处理,以及地方治理的思路,由此展现北宋全盛时的种种特征。而这些特征,也直接指向了北宋王朝最后的命运。

推荐:

黄博一直在创新自己的写作,他是学院派的历史研究者,还要兼为历史叙述者。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他以较为通俗可读的方式“修订”了他关于宋代处理“谣言”的硕士论文,更实践了一个重要观点:历史大众写作不是通过减少学术含量、增加趣味八卦来实现通俗化,而是在学术含量不减(甚至有所增)的前提下,仍然写可读易读。

——张向荣


《人性的深渊:吴谢宇案》

推荐者:严飞、齐康

简介:

2016年、2019年、2022年、2023年这几个与吴谢宇案有关的不同时间节点,《三联生活周刊》的记者都进行了追踪、采访和调查。《人性的深渊:吴谢宇案》一书正是在这组封面报道的基础上扩充而成的。

推荐:

这个时代,需要这样的深度调查文本。

——严飞

资深媒体人的社会观察,不是关于犯罪的猎奇故事,而是记录下了一个时代的家庭样本。

——齐康


《我不能在鸟兽身旁只是悲伤》

推荐者:张向荣

简介:

从西藏墨脱、新疆阿尔金山、云南西双版纳、东北雪原、岭南林峰,再到北京和上海……16个来自中国荒野的滚烫故事,有自然、有动物、有人生,在生命的顽强中,深切反思当下中国人与自然共存的现状——自然,才是人类真正的财富;它们,教会我们何以为人。

以自然之力,打开理解中国的另一种方式。

推荐:

生态文明、绿色中国、环保主义等等宏大的词语之所以不虚,正是因为有作者这类人,温和地走进大山与密林,悄然地观察和记录。动物不是人类生活的背景或配角,而是人类的悲伤与喜悦。

——张向荣

《中国记事》

推荐者:许纪霖

简介:

本书探讨1912—1928年中国的历史,展示西方人眼中的民国初年中国政治和社会变迁。还原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的历史场景,深入讨论顾维钧等中国外交官收回山东权益的艰难过程,观察美日博弈如何影响中国命运。

推荐:

借助司徒雷登、赛珍珠、史迪威等6位美国亲历者,本书引用大量美国主流媒体的报道,以另一种视野回溯1912—1928年的中国,发掘了辛亥革命、袁世凯称帝、巴黎和会、南京事件等重大事件的另一个面相。对真相的探索,就是盲人摸象。王笛教授通过颗粒度很细的细节描述,展示了历史大象的丰富性。

——许纪霖


《中国之诞生:中国文明的形成期》

推荐者:都靓、新周刊

简介:

《中国之诞生:中国文明的形成期》是20世纪美国著名汉学家顾立雅对中国早期(约公元前1400年至前600年)文明的一次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为早期中国研究最早在西方风行的权威之作。全书饱含着对中国伟大文明的温情与敬意,以考古资料和历史文献驳斥“中国文化西来说”“白人种族优越性”,阐述中国文明形成与发展的独有特性,对西方中国研究和大众读者认识了解中国产生了重要且持久的影响。

推荐:
这本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作品,是国外学者对中国史最早、最权威的研究之一。阅读时会反复想到钱穆先生所言:“所谓对其本国以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在历史的交汇处,顾立雅超越了民族和国家的界限,对另一个古老并且正在受伤的文明展现了真正的善意与理解。
——新周刊


《制造规则:国际标准建立背后的历史与博弈》

推荐者:王小伟

简介:

两位作者基于三个大洲的档案资料,探讨了催生标准化运动的积极理念、实现这些理念的尝试,以及标准化运动在今天面临的挑战。

标准在今天的经济中几乎隐形,却是与国家和全球市场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基础设施。在国际形势和全球治理的大背景下,标准的制定和推广、标准之争与国家间的竞争与合作息息相关。

推荐:

现代社会的一个突出技术现象是技术规则的制定与博弈。《制造规则》揭示了从螺丝钉到互联网背后的技术规则如何塑造世界。三次标准化浪潮深刻改变制造、贸易与信息社会格局。本书以全球视角追踪标准如何在商业与政治之间发挥隐秘却关键的作用,重构我们对全球经济的理解。

——王小伟

文学类



《大眠》

推荐者:李修文、祝羽捷

简介:

《大眠》是作家杨好创作的一组以“生活似梦非梦”为中心主题的短篇小说。小说中的人物来处各异:北京半夜两点醒来的房客,伦敦蜗居圣殿酒吧区的游戏场景师、肯辛顿大街的时装模特,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城堡夜游的艺术家等,这些不同时空中漫游的人物,面目模糊,行动果决,出没在世界各地,似乎在找寻中前进,又仿佛在迷失中退缩。他们没有具体的名字,也没有固定的身份,却有一个共同的精神困境:当世界的时间已经跳动在同一个钟摆下,讯息的同步与共享,却加速了我们彼此的隔膜。这里的黎明,仍是那里的黄昏。

推荐:

本书是杨好在都柏林的最新创作集,文学性极强,充满象征、隐喻和心理真实感,营造出独特的氛围,句子缝隙里藏着随时会开启的暗门。每个故事都在清醒和梦之间。通过梦境、幻觉、记忆碎片、超现实场景与现实事件的交织,模糊了界限,以此贴近现代人感知世界的困境: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被信息、欲望、焦虑扭曲的幻象?书名“大眠”本身就极具象征意义,是生理上的状态,更指向一种精神上的孤独、迷失、疲乏或沉溺,如同一场在白昼进行的长梦,将个体困在无形的软囊里,游离于世界的表面却难以抵达真实的核心。读完,我出了一身大汗,发现自己仍旧身处一场无法彻底结束的梦中。

——祝羽捷



《大口呼吸春天》

推荐者:左靖

简介:

继《劳动者的星辰》后,本书选取皮村15位诗人近150首作品,作者不仅包括活跃在北京的工友,也包括身在外地、在《新工人文学》发表诗歌或获得“劳动者文学奖”的写作者。他们的身份是矿工、家政工、泥瓦匠、育儿嫂、机械工人……他们的诗歌得以呈现各行各业不为人知的细节和只有亲历者才能抓住的诗性瞬间。

推荐:

皮村文学小组是一群纯粹的人,《大口呼吸春天》是一组纯粹的诗歌,纯粹到它们就是嘈杂粗粝的生活本身。

——左靖


《好天气》

推荐者:李修文

简介:

《好天气》是茅盾文学奖得主苏童的全新长篇力作,小说围绕咸水塘区域城郊接合部两边的发展变迁展开,目的在于“写一首郊区的挽歌”,写南方不为人知的土地在时代发展中的爱恨悲欢。咸水塘一边是农村,一边是城市,以池塘为界的城乡两个家庭,两个家庭的同名女主人,几个同龄孩子产生羁绊,几十年风雨恩怨,随着咸水塘的彩色天空消失而烟消云散。

推荐:

咸水塘上方“绚丽而深奥”的七彩天空,鬼魂游荡在诡谲而荒诞的人间,两个家庭斩不断、理还乱的命运纠葛——这是20世纪70年代的“好天气”,也是苏童回望香椿树街的“一声叹息”。

——李修文


《海燕》

推荐者:李修文

简介:

姚鄂梅长篇小说新作《海燕》书写一个即便擦肩而过、你也未必会留意的女主人公,“我的声音从来没人愿意听,听到了也不想理睬。”她的故事某种意义上也是一部当下中国女性成长史,读书时默默无闻,工作时不被看重,却始终希冀着向上生长。

推荐:

海燕,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县城姑娘,却拥有如高尔基的《海燕》那般飞跃狂风暴雨、苍茫大海的志向。姚鄂梅将海燕放置在离英雄最近的地方,观察一个普通人的心灵因戏剧性事件而生出的波动与震颤,生活的复杂通过简单的心表现得淋漓尽致。

——李修文



《经历晚年的孩子》

推荐者:陈英、祝羽捷

简介:
这是只有山田咏美才能写出来的少年心事。山田咏美以自己年少时对世界的真实感悟为灵感,创作出这部畅销三十余年的国民级作品。她真诚地讲述那些被大人视为“孩子气”的、被定义为“叛逆古怪”的、被解读为“小题大做”的一切,在山田咏美的文字里都化作对生命本质的观察与探究——或许,真正的成长并不是学会“正确”,而是懂得“真实”。

推荐:

故事在平淡中流露真味,“孩子的世界”有很多明暗交替的刹那,让我们回忆起人生中“原来是这样”的时刻。译文清新自然,精准呈现了许多微妙的心理。

——陈英

读这本书时,奈良美智笔下的大头娃娃总在我脑海中浮现,稚嫩的面孔却在说人生最残酷的真相。文字将我完全代入女孩视角,让我真切感受到人类初次面对生命重量与复杂时的惊愕,唤起那些被成年时光掩埋的情感与体验——原来童年并非想象中那般浪漫美好,像是裹着糖霜的苦涩滋味。

——祝羽捷



《气呼呼的小词典》

推荐者:陈英

简介:

作品以词典的形式编排,96个词条,记录了意大利老安大半生的行迹、观察和思考——绝大部分关于中国,一小部分关于意大利。这些词条形式自由,没有中心,不事构作,不拘一格,有叙事有议论有认真有笑谑有毒舌有热肠有同一有矛盾……词典形式犹如老安的人生样式,又像是一部他用文字拍下来的摄影集。

推荐:

意大利人老安用汉语写成的“杂文集”,因为时间跨度较长,有时代的纵深感,也给汉语带来了新鲜的语感。

——陈英



《深山欲雪》

推荐者:李修文

简介:

作者三年沉浸式山野驻扎,彰显土地美学,赋予作品扎实的田野底色和朴素动人的文本质地。通过对大茅山自然风光、四季变迁、生物习性、河流秉性、人情百态与吃食文化的观察与体悟,展现大茅山万物不屈的野性生命力。

推荐:

傅菲驻扎大茅山三年,坚持走返璞归真之路,以田野调查的实勘精神,关注自然生命的生存、习性与命运,关注山民的生存状态,直呈本色万物。《深山欲雪》摹写自然现场,探究人居与乡村的演变史,深勘自然与时代的深层关系。人类文明失落的山野,正是自然兴盛之地。《深山欲雪》呈现出来的“自然精神”,被视为当代都市人返回乡野的自然审美指引。

——李修文



《写父亲》

推荐者:严飞

简介:

这是一个女儿对父亲和乡土的怀念,也是一份坦诚的自我剖白。父亲的一生沉默又勤恳,他努力让女儿踏上求学之路,远离乡下,前往更好的世界。但远离粗俗的人情味,生活是否变得更有意义?一个独自从农村走到大都市的女孩要经历多少挣扎和蜕变,才能完成对自我的重塑?父亲是一种语言,一个来处,一方土壤,一份参照;女儿书写父亲既是清空,也是填满;既是为了告别,也是为了重新开始。

推荐:

与父亲的告别,让我们看到时间和死亡,相逢与告别。

——严飞



《鲟鱼》

推荐者:张向荣

简介:

“天使望故乡”发起人邱兵写作生涯中最具力量感的作品。它是对生命意义的一次探寻,有关宽容和慈悲的深情告白。“我们曾经像飞鸟掠过高山,像鲟鱼跃出水面,为了永不沉沦的梦……”

生死、疾病、衰老、故乡、代际关系、阿尔茨海默病……那些困扰我们的永恒议题,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共鸣。“很烂很烂的生活,也是生活。在这条名叫时间的河流里,活下去。”

推荐:

是散文,是回忆录,也是“小说”。写得那么“油腻”却那么好看,节奏那么紧凑段落却那么稀疏,不知道作者是如何做到的。作者写十四五年前他刚过四十岁时的事,那是媒体黄金年代的顶峰,可以浪四方、爆粗口、说真相。今天他写这本书至少还能望故乡。我比他恰恰小十四五岁,从不抽烟,读这本书有一种看过来人抽烟的感觉。不,是“过来鱼”,那些“鱼到中年”突然改变航道的鲟鱼告诉我,“一动不动的生命有什么鸟意思呢”。

——张向荣


《燕子呢喃,白鹤鸣叫》

推荐者:李修文、陈英

简介:

停笔十一年后,阮夕清拾笔再写。这是他的第一本书。

他的书写总在探索这样一个主题:在生活无以为继时,如何继续生活?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面对的人生课题,或因由时代的变奏,或缘于琐细的意外,抑或在被无力感充塞的瞬间。换句话说,我们每一个活着的人都是“幸存者”。

推荐:

中篇小说合集,有当下现实生活的粗粝感,用细腻真实、带方言节奏的语言,捕捉到一代人的生存状况,记录人世的喧哗,尤其是幸存者的体验。“鬼迷”“唔不交易”两个核心词,也精准揭示写作者的处境。

——陈英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donews官方支持 » 这个夏天,最不可错过的20本好书

评论 抢沙发

更好的WordPress主题

支持快讯、专题、百度收录推送、人机验证、多级分类筛选器,适用于垂直站点、科技博客、个人站,扁平化设计、简洁白色、超多功能配置、会员中心、直达链接、文章图片弹窗、自动缩略图等...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