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红利时代,
品牌如何做好心智营销?
时代的红利从未消失,只是在不同周期换一种形式存在。
过去三十到四十年,商业世界的时代红利历经三次转变:
-
第一次是生产力红利,短缺经济时代,优质的生产力是制胜关键,企业通过稀缺商品占领市场;
-
第二次是渠道红利,生产逐渐过剩后,渠道覆盖率和渗透率成为竞争关键,娃哈哈、康师傅等品牌是那个时代的典型代表;
-
第三次是流量红利,线上线下无限货架,渠道大幅同质化,流量投放成为品牌获得增量的重要手段,大量善于驾驭流量的品牌原地起飞。
而今天,随着流量红利的消失,“心智”正在成为时代的新红利。谁能抓住用户心智,谁就赢得了增长的确定性。
那么,到底要如何抓住心智红利,靠心智营销驶向新的蓝海?最近我关注到,热播剧《长安的荔枝》合作了35个品牌,其中每日鲜语的营销战略和营销战术非常值得参考。
明确战略主线
抓住“鲜”机打破营销同质化
这次《长安的荔枝》有三十多个合作品牌,为什么我要讲每日鲜语的案例?因为其具有非常强的心智营销思维,无论是营销战略的上层设计,还是营销战术的具体展开,都没有偏离“心智”这个核心要素。
2025年,大剧营销已经成为品牌争夺用户注意力的重要战场。然而入局者往往无法摆脱流量思维的桎梏,营销同质化困局渐渐显现。品牌扎堆头部剧集,资源高度相似,并且往往采用“品牌Logo+产品露出”的粗暴植入,或只是形式上的生拉硬拽,有声量而无心智。
每日鲜语能够从35个赞助品牌中脱颖而出,成为大剧第一热度品牌,首先要关注的是战略层两个非常巧妙的顶层设计。
第一,每日鲜语选择了和品牌理念高度契合的题材。每日鲜语所处的鲜奶品类最重“鲜”字,《长安的荔枝》同样围绕“鲜”展开,二者在精神内核上高度一致。大多数品牌十年都难抓住这样一个内在基因如此贴合的IP,《长安的荔枝》一出现,每日鲜语立马抓住机会。“鲜”与“鲜”跨界联合,心智营销事半功倍。
第二,确定合作后,每日鲜语没有辜负十年难遇的机会,而是让品牌的“鲜”和IP的“鲜”强烈共振。无论是绑定“追鲜使”男主雷佳音,还是和“寻鲜使”马伯庸达成合作,抑或是剧外多平台的整合营销,每日鲜语都充分利用了品牌与大剧的价值共生关系,双方俨然成为一对“灵魂伴侣”。
《长安的荔枝》中,李善德反复试验荔枝保鲜方法,精进路线设计,只为延长荔枝的保鲜时间。另一个时空,每日鲜语拥有26座GAP一级认证牧场,从牧场到工厂最快30分钟,同时在DT脱氧锁鲜技术的加持下,牛奶可以最大限度维持原生状态。
这种跨越千年的共鸣,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大剧营销的同质化困局,声量和心智双收。
品牌营销就像在用户的心湖用石子打水漂,有的品牌一块大石头(一波流做法)丢下去,咕咚一声结束了;有的品牌一把小石头撒下去(整合营销但抓不住重点),水花散去什么也没留下。
每日鲜语先选了一块适合的石头(内核高度契合的大剧),又采用了合适的投石战术(将品牌的“鲜”与荔枝的“鲜”高度结合),石子在用户心湖中连续跳跃,层层涟漪散开,最后留下的东西就叫作心智。
某种程度上,每日鲜语重塑了品牌IP营销的新范式。
另外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牛奶保鲜的困难程度并不弱于荔枝。生鲜奶保质期只有24-36小时,保存和运输难度大,普通人很难获取。建国后很多年里,也只有少部分富裕家庭能喝到巴氏杀菌的鲜牛奶。
随着奶品加工业的发展,鲜奶“飞”入寻常百姓家,但又浮现出新的痛点。2017年以前,国内鲜奶市场保鲜工艺相对落后,鲜活营养不足;保质期短且不稳定,品质体验感偏弱。带着解决这些问题的初心,每日鲜语2018年成立,并践行了“做最好鲜奶”的初心,重塑了中国高端鲜奶标准。
这次与《长安的荔枝》合作,每日鲜语不仅重塑了高端乳品IP营销的高标准,也用更有故事性的方式,向用户直观传达了产品的高标准,一箭双雕。
从结果数据上看,每日鲜语与《长安的荔枝》的合作,总曝光超过70亿,互动超过952万,声量与互动量断层领先,成功实现心智闭环。
每日鲜语的案例证明,故事化叙事与情感共鸣,是品牌赢得用户心智、打破营销同质化困局的有效解法。破局的关键,在于用自然的叙事策略,将短期声量转化为可持续的品牌资产。
战术上全面撒网
穿透记忆力盲区实现心智闭环
在“心智”这个新赛场上,战略上精准锁定一个核心点,就像握紧了一枚指南针,每日鲜语这轮营销的顶层设计够准、够狠。
但光有大方向还不够,用户心智阵地像迷宫一样层层叠叠,品牌在战术上要像捕鱼一样,渔网既要织得密,又要撒得开,四面八方都得照顾到。
为什么有些品牌投入重金却效果平平,往往就输在战术太单一。点没连成线,线没织成网。
在这一点上,每日鲜语围绕“鲜”字,打出了一套心智营销组合拳。
-
节奏把控精准,营销创意环环相扣抢占先机
好剧情需要好节奏,心智营销也是这样。每日鲜语没有选择将资源一次性释放,而是精心编排了一场“抢鲜-追鲜-寻鲜”的营销大戏。
《长安的荔枝》合作品牌有35个,其中每日鲜语第一个宣布特约合作伙伴身份,官宣“追鲜使”雷佳音和“寻鲜使”马伯庸。从营销角度,影视剧开播的宣传期是观众好奇心峰值,品牌作为首个官宣合作方,可独占该阶段关注度,抢先深度绑定内容IP。
在后续传播中,每日鲜语始终保持和IP剧播节奏同步,紧扣观众关注曲线。热播期多线并行全力“追鲜”,广告位应占尽占,剧外多平台发力,推动雷佳音x神鲜奶短片热度出圈;长尾期与马伯庸溯源中华“鲜”文化,将“鲜”升级为文化体验,实现品牌价值高度的升华。
这样的战术,不但能在预热期满足观众期待感,还可以在热播期拦截实时流量,使观众对剧集的情感投入迁移到品牌上,实现正向关联。
-
剧内与剧外相结合,放大效果实现声量爆发
用户沉浸在剧情世界,也在现实生活里穿梭。品牌要穿透心智盲区,必须在这两个世界无缝衔接,实现共振。
每日鲜语除了剧内广告,还充分整合了微博、小红书、微信、抖音等平台资源,根据不同平台的传播特征采取不同营销动作。
在传播速度快、舆论发酵效果好的微博和抖音,每日鲜语制造 等热点话题,借剧播流量引发用户关注;在种草属性强的小红书,抓住荔枝季和大剧的双重热度,聚焦都市白领、美食爱好者等人群,强化每日鲜语追剧搭子的心智。
图源:小红书
这样的多平台差异化分工,不仅实现了品牌声量的爆发,也和用户聊到一起、玩到一起,给用户带来最真实的感知和记忆。
-
产品与渠道全面承接,将“记忆力”转化为“消费力”
心智如果不能转化为货架上的选择,终究是空中楼阁。将“记忆力”转化为“消费力”,是心智营销闭环的终极考验。对此,每日鲜语在产品与渠道上都做出了相应动作。
首先在产品端,每日鲜语推出《长安的荔枝》联名金句台词瓶。当其他品牌都在做同质化的荔枝风味时,每日鲜语将产品与剧集IP进行深度结合,找到新的创新切入点,给用户带来新的刺激。
与此同时,品牌在抖音首创长安古风沉浸式主题直播间,在全国终端铺设相关物料,最大限度承接心智营销的生意转化效果。在心智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每日鲜语销量数据显著增长,抖音618期间GMV同比增长180%。
每日鲜语的这套营销组合拳,本质是构建“注意力-记忆力-消费力”的转化引擎,实现心智培养到心智转化落地的闭环。每个环节牢牢把握“心智”这个关键点,为行业做出了非常好的心智营销示范。
心智营销的终局,
是成为用户的下意识选择
当流量红利逐渐退潮,品牌真正的增长点悄悄转移至用户心智深处。每日鲜语与《长安的荔枝》这场合作,意义不止于70亿曝光和952万互动,还在于揭示了一个更本质的趋势:在注意力稀缺的时代,心智营销的核心在于构建难以磨灭的记忆锚点,将转瞬即逝的声量沉淀为可持续的“记忆资产”。
很多人认为,营销效果好不好有运气成分。但这场营销的成功,绝非偶然。其精妙之处在于,抓住了“鲜”这一与IP高度共振的精神内核,并以此为核心,展开了一场从战术到战略的全面追鲜。这不同于传统流量营销思路,而是将品牌价值升华为一种跨越时空的文化体验和精神追求,在用户心中留下独特而深刻的印记。
《长安的荔枝》终会落幕,热搜话题也会归于平静。但每日鲜语成功将“鲜”与自身品牌进行强绑定,在用户心里种下了一颗关于品质、文化与情感共鸣的种子。我相信今后很多用户提起新鲜牛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每日鲜语。
这提醒所有渴望增长的品牌:在这个快时代,只有那些能够以独特记忆对抗时间冲刷的品牌,才能穿越周期,赢得增长的确定性。
当潮水退去,用户下意识的选择,才是品牌最坚固的堡垒。
内容作者:关珊月
编辑:郑晶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