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平安银行官网披露的“平安智贷模式”合作名单,意外揭开其零售业务转型的深层逻辑——当母公司消费贷规模大幅缩水时,子公司消费金融业务却逆势狂飙。这场“收缩与扩张”的博弈,不仅是一组数据的反差,更是银行在零售转型中对风险与收益的重新权衡。
01.业绩“冰火两重天”:转型中的数据反差
2024年,平安银行零售业务呈现出鲜明的“撕裂感”:
母公司业务收缩:个人消费贷余额从2023年的约5400亿元降至4746.63亿元,直接缩水653.37亿元;零售业务营收同比下降25.9%至712.55亿元,净利润更从“利润支柱”跌至2.89亿元,同比降幅高达94.8%。
子公司逆势爆发:旗下平安消费金融公司(简称“平安消金”)营收45.19亿元(同比+24.6%),净利润10.2亿元(同比+108%),总资产突破540亿元,成为集团消费金融领域的“新引擎”。
这种“母公司收缩、子公司扩张”的反差,并非偶然,而是平安银行零售战略主动调整的结果——通过业务分层与风险切割,在不同市场区间寻找新的增长路径。
02.智贷平台:从“放款方”到“中介”的角色重构
平安银行官网对“智贷平台”的定义,道出了转型的关键:这是一个“为用户推介第三方贷款产品的优选平台”。其披露的合作网络中,蚂蚁智信(支付宝)、抖音支付等流量巨头负责“引流”,重庆美团三快小贷、度小满小贷、携程小贷及网商银行、微众银行等提供“资金支持”,而平安银行则输出“风控技术+品牌信任”,共同构建起“银行导流、第三方放贷”的助贷生态。
(智贷模式合作名单)
在此模式下,平安银行的角色彻底转变:用户申请“平安智贷”时,资金实际由合作机构(如蚂蚁、美团小贷)发放,银行仅收取服务费,不承担信贷风险。消费贷规模的缩水,并非业务衰退,而是主动“让渡客群”——将下沉市场、高风险用户导流至第三方,母行则聚焦优质客群,追求“低风险、高收益”。
值得注意的是,平安消金(陆金所持股70%)的快速扩张,正是得益于这种集团协同:通过平安银行的流量与风控支持,低成本获取用户,再以高息产品覆盖风险,形成“资源-用户-收益”的闭环。
03.客群分层:母行与子公司的“互补战场”
平安银行零售改革的核心,是对客群进行精准分层:
母行“做优”:收缩消费贷中的“次级客群”(征信较花、收入不稳定用户),转而加大房贷、经营贷等低风险业务投放,集中资源服务优质用户,降低整体风险敞口。
子公司“做广”:平安消金承接母行筛选出的“下沉客群”,以“高额度(最高30万)、秒批放款”为卖点,精准满足三线及以下城市用户“急用钱”的需求。这些用户因收入波动大、征信记录少,难以通过银行自营风控,却成为消金公司的目标群体——通过年化利率24%左右的产品,实现“高收益覆盖高风险”。
这种“母行守优、子公司拓广”的策略,本质是一场“风险切割”实验:让专业机构在各自擅长的领域承担风险、获取收益,形成集团内部的业务互补。
04.在“轻模式”与“重责任”间找平衡
平安银行的零售“裂变”,是对金融风险与市场机会的重新分配:母行通过“轻中介”模式降低风险,子公司凭借“高息差”挖掘下沉市场潜力。但在监管趋严、用户维权意识提升的背景下,这种模式的可持续性,取决于能否平衡“轻资产收益”与“品牌责任担当”。
2025年,平安银行若想走出转型阵痛,关键在于筑牢合规底线——既要确保合作机构的行为可控,也要让用户清晰知晓资金来源与成本构成。毕竟,金融转型可以切割风险,却无法切割对用户的责任,这才是零售业务长久发展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