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居然智家公告董事长汪林朋逝世,距离解除留置措施仅3天
来源:文轩观察
中国家居行业头部企业老板殒命。
7月28日,居然智家发布公告称,公司实际控制人、董事长兼CEO汪林朋于2025年7月27日在家中不幸身故。早前传言汪林朋清晨坠楼而亡。
公司已对相关事项做了妥善安排,日常经营管理由高管团队负责,公司经营情况一切正常。
两个多月前的4月17日,汪林朋被武汉市江汉区监察委员会立案调查并留置,7月23日留置措施解除,变更为“责令候查”后返回工作岗位,
仅4天后,57岁汪林朋选择跳楼自尽 。
做局
汪林朋的坠亡引发行业巨大震动,其被调查原因未明确披露,但外界猜测可能与居然之家2019年借壳武汉中商上市有关。
2019年,居然之家(现“居然智家”,以下统一称之为:“居然智家”)借壳武汉中商上市,武汉中商当时市值仅约15亿元,却以356.5亿元收购居然新零售100%股权,被业内称为“中国商业史上最离奇的蛇吞象”。
在上市前,汪林朋通过其控制的中天基业等公司以更高估值收购居然智家股权,且部分资金被质疑来源于居然控股自身。
与此同时引入阿里巴巴、泰康等130亿元战略投资,部分投资方与汪林朋存在湖北籍政商关系背景,利益结构复杂。
交易完成后,武汉中商的国有股东持股比例从43%骤降至1.7%,而汪林朋通过居然控股等公司合计持股比例达61.93%,实控人由武汉市国资委变更为汪林朋。
疑窦丛生的交易很快被证监会关注,据此发出57条反馈意见,质疑交易公允性,并追问股权代持、部分交易方潜在法律风险等。
深交所随后跟进问询:估值三年内从40亿元跳升至356.5亿元的依据何在;旗下多处物业权属瑕疵是否危及持续经营;“小壳吞大资产”是否导致国资流失。
尽管监管双重追问,方案仍于2019年10月获证监会有条件通过,12月完成股份交割;武汉中商遂更名为“居然之家”,并于2024年再度更名为“居然智家”。
豪赌
借壳武汉中商上市时,居然智家控股股东居然控股与中小股东签订了一份为期三年的业绩对赌协议。
协议写明2019—2021年累计扣非净利润不得低于71.96亿元,并约定若未达标,居然控股须以股份或现金方式向上市公司补偿差额。
该条款原本被视为对中小股东利益的重要保护,也被视为居然控股对自身盈利能力的高度自信,市场一度将其解读为“信心背书”。
然而,三年过去,成绩单却令人失望。2019—2021年居然智家累计实现扣非净利润约65.46亿元,完成率仅91%,距离71.96亿元的承诺线尚差4.5亿元。
其中,2020年受疫情冲击线下卖场客流骤降,叠加房地产销售低迷,家居消费需求萎缩,净利润同比下滑超过20%,成为拖累整体完成率的主因。尽管2021年有所修复,但仍无法弥补前期缺口,最终触发补偿条款。
面对差额,居然控股给出的补偿方案是:以“1元总价回购并注销2.41亿股股份”。表面上,股份注销会抬升每股盈利与净资产,理论上对剩余股东有利;然而,2.41亿股对应市值在当时高达约30亿元,居然控股仅以1元象征性对价回购,相当于用极低成本抹平了4.5亿元的业绩缺口。
中小投资者质疑:这究竟是补偿,还是变相套现?更有声音指出,注销股份后,居然控股的持股比例反而被动提高,控制权进一步加强,“补偿”成了“变相奖励”。
方案一出,舆论哗然。深交所迅速下发问询函,要求说明“1元回购”定价依据、是否损害中小股东权益,以及是否存在通过“象征性补偿”规避现金赔付义务的情形。
多家券商研报罕见地用“滑头条款”“文字游戏”等字眼批评该操作。二级市场也“用脚投票”,公告次日居然智家股价低开逾7%,市值单日蒸发近40亿元。
政商
2015年,居然智家以“每城一标杆、全国百店”为口号高速扩张,短短数年便在二三线城市落子数十座家居Mall。
然而,其“快”与“省”同步引发质疑:多宗地块成交单价显著低于同期同区市场价,个别项目甚至仅以工业用地基准价的七折摘牌。地方论坛曾贴出对比表,显示某省会城市相邻两宗商服用地,居然智家摘牌价仅为隔壁央企项目的55%。
低价拿地不仅压缩了竞争对手的生存空间,也直接抬升了公司潜在的土地增值收益,让中小股东惊喜之余,也让外界嗅到“非常规操作”的味道。
2019年,中部某市审计局在对市级重点项目进行专项审计时,发现居然智家综合体项目土地溢价率异常偏低,且土地出让金分期缴纳条款“量身定制”:首期仅缴纳30%,余款可在开业后两年内付清,相当于无息占用财政资金。
审计报告措辞严厉,直指“存在重大国有资产流失嫌疑”,并将线索移送纪检监察机关。虽然最终未被定性为违法,但市政府随后叫停了居然智家在该市的两宗新地块谈判,成为其扩张节奏首次被官方踩下刹车。
汪林朋出生于湖北黄冈,常年担任北京湖北商会会长,其通讯录里既有在京部委退休高官,也有湖北省内多位现任厅局级干部。每逢春节,商会都会举办高规格的“楚商回乡投资推介会”,居然智家作为头号招牌企业,屡屡在会上与地方政府签下数百亿元框架合作。
熟悉内情的投行人士透露,部分地市领导赴京招商时,第一站往往不是发改委,而是位于北京东四环的居然大厦。那里早已成为“湖北厅”。这种紧密的政商网络,为居然智家在省内低价圈地提供了“绿色通道”。
低价拿地背后,隐藏着一条隐蔽的利益交换链:居然智家先以产业新城或城市副中心名义立项,承诺带来就业与税收,地方政府则以“配套商业”名义打包出让核心地块;随后,项目公司股权结构中往往会出现若干“壳基金”,出资方穿透后指向地方城投或关联企业。
审计署某地方特派办曾在内部简报中点名,此类“基金+低价地”组合实质是“以时间换空间”,通过未来商业分红或股权回购向特定方输送收益,规避招拍挂市场的公开竞争。
跑路
2023年3月,居然智家三年锁定期届满,当日深交所大宗交易通道异常繁忙:汪林朋及其一致行动人一口气甩出2.8亿股,占流通股比例达6.9%,成交折价率9%,单日套现13.4亿元;紧接着的6月和10月,又通过协议转让向两家私募再减持1.5亿股,累计回笼资金26.7亿元。
若算上2021—2022年在股价高点通过质押式减持、收益互换等“隐性通道”变现的部分,粗略测算汪氏家族个人落袋已超40亿元。
面对投资者“为何不等业绩回暖再减持”的质问,居然智家仅回复“出于个人资金需求”,未披露任何具体投向。
高频巨额减持迅速点燃二级市场情绪。资本市场社群、股吧里“董事长要润了”的帖子刷屏;微博甚至出现“汪林朋已在新加坡看房”的配图谣言。
尽管汪林朋在临时股东会上当众出示护照、否认移民计划,并将减持原因解释为“偿还前期股权质押利息、支持家乡黄冈智慧物流园建设”,但话音未落,其母、其妻以及两名上市公司副总裁在2023年11月被有关部门带走协助调查的消息传出,再度引发股价闪崩。
三个交易日内,居然智家市值蒸发近百亿,“辟谣—暴跌—再辟谣”的恶性循环令投资者神经紧绷。
2024年4月,一纸来自湖北省高院的民事裁定书让局势雪上加霜:因早年一笔与国资城投的借款合同纠纷,汪林朋所持居然智家全部32.1%股份被司法冻结,对应市值约68亿元。冻结公告披露当日,公司债“20居然01”暴跌20%,盘中二次临停。
评级机构紧急下调主体评级至AA-,理由包括“实际控制人履约能力高度不确定”“账面货币资金对短债覆盖率降至0.8倍”。尽管公司紧急抛出“出售物流园回笼30亿元”的自救方案,但金融机构已悄然收紧授信,部分卖场租金收入被监管账户直接划扣用于偿债。
资本层面的“失血”迅速传导至经营端。2023年报显示,居然智家营收同比下滑18%,扣非净利润更由盈转亏至-5.9亿元,核心卖场出租率跌破85%,为上市以来最低。
雪上加霜的是,居然智家重金押注的“智能家居零售”转型迟迟未见成效:截至2024年一季度,全国仅开出27家“居然智慧家”体验店,远低于年初规划的100家;同时,为抢占市场而推出的“0元装修贷”因风控不足,坏账率飙升至7%,进一步吞噬现金流。
居然智家已然从“扩张期”直接跌入“求生期”。
随着汪林朋的离开,回购无望,中小股东或将面临“补偿颗粒无收、股价腰斩”的双重损失。
行业
汪林朋和他的居然智家是中国民营企业在当今经济社会环境里的真是写照。
公开信息显示,截至2025年7月29日,近两年至少已有7位家居或地产链企业家被留置或自杀:居然智家汪林朋、红星美凯龙车建兴、富森美刘兵先后被监委留置,汪林朋在解除留置4天后身亡;同时,靓家居曾育周、浙江建投沈康明、西子电梯刘文超、绍兴金点子毕光钧亦相继自杀身亡。
中国房地产寒冬重创家居业。2024年前五月,家具行业营收降3.9%,利润骤降27.9%,利润率仅3.1%。头部企业分化明显:居然智家净利跌31%,负债率达64.5%;红星美凯龙巨亏28亿,负债率超70%;而富森美、欧派等轻资产企业凭借现金流优势保持盈利。行业正从规模竞赛转向生存之战。
更严峻的是,地产链坏账风险仍在蔓延。居然、红星2024年新增超10亿减值计提,欧派、索菲亚虽受影响较小,但仍被迫吞下数亿坏账。
在过去的增长周期中,家居巨头的崛起高度依赖两大杠杆:一是地方政府的土地、税收支持,二是资本市场的估值泡沫。居然智家、红星美凯龙凭借政商资源在全国疯狂扩张,通过抵押资产、股权质押、商誉增值维持资本神话。
然而,随着房地产调控深化、金融监管趋严,这一模式迅速崩塌。留置风波、商誉暴雷、债务压顶,本质是政商关系反噬与资本反杀的结果。
汪林朋的悲剧,不仅是一个企业家的陨落,更是一个时代的终结。房地产黄金年代的政商红利消散,资本游戏的规则彻底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