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袁园每经编辑|张益铭
增资方案发布三个月后,中意财产保险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意财险)的增资终于落地。
7月28日,中意财险在中国保险业协会网站发布公告称,经公司2025年第2号股东决议通过,并于2025年7月22日经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北京监管局批准,同意公司注册资本由13亿元人民币增加至16.92亿元人民币。中意财险表示,公司后续将及时办理工商变更等相关手续。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政策利好之下,2025年伊始,多家全球性保险巨头加速深耕国内市场的动作不断。有业内人士表示,尽管我国已是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但保险深度、保险密度等指标仍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未来,我国保险业仍有较大发展潜力。
中意财险成立于2007年,是原中国保监会批准在北京成立的法人机构。成立之初,中意财险的股东有两家,分别是中国石油集团资本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油资本)和忠利保险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忠利保险)。
2023年11月,中油资本将所持的51%股权在北京产权交易所挂牌转让。此后,忠利保险以近9900万欧元的价格收购了中意财险的51%股权,随着监管对该股权转让的批复,中意财险正式完成“合转外”(合资转外资)的身份转变。彼时,忠利保险表示,此次收购是一项长期战略投资,目的是在中国发展由集团完全拥有和控制的产险业务,扩大中国市场份额。
在完成身份转变后,为进一步提升中意财险承保水平,保障中意财险持续健康发展,忠利保险开始推动中意财险新一轮的增资方案。今年2月,中意财险发布一笔3.06亿元的增资计划,由忠利保险出资。随后,中意财险在4月再次更新增资方案,将增资金额增加至3.92亿元,依然由忠利保险全额出资。这也意味着,若增资方案获批,中意财险的注册资本将增至16.92亿元。
如今上述增资方案已正式获批,增资后的中意财险将在战略和业务发展方面做出哪些变化呢?《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中意财险相关人士,但其表示没有可对外公布的资料。
从中意财险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可以看出,其业务发展和盈利水平较为稳定。报告显示,上半年,中意财险累计实现保险业务收入10.3亿元,实现净利润1082.39万元;二季度末,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均为166.23%。
中意财险表示,截至二季度末,公司综合及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环比上升0.61个百分点。变动原因主要是两方面,一方面净利润的增加叠加非认可资产增加的影响,使得实际资本较上季度末上升152万元;另一方面最低资本较上季度末降低113万元。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忠利保险增资中意财险仅仅是外资加码中国保险市场的一个缩影。2025年以来,多家外资保险公司披露其股东增资计划,或者通过业务合并等方式深度融入我国保险行业。
具体来看,1月8日,德国安联集团旗下安联投资向国民养老增资2.28亿元获批,增资后安联投资持有国民养老2%股权。2月5日,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同意解散美国安达集团旗下安达保险有限公司,其财险业务将并入同样由安达集团通过收购华泰保险集团83.22%股份从而实现控股的华泰产险。2月24日,汇丰人寿披露其全资股东汇丰保险(亚洲)有限公司拟向公司增资3.62亿元。
4月1日,复星联合健康保险发布增资方案,新增两家外资股东国际金融公司(IFC)及亚洲开发银行(ADB),这两家公司各自出资2.7亿元,分别认购复星联合健康保险1.05亿股新增股份,若本次增资顺利完成,这两家国际机构的持股比例将从零各自提升至10.4%。4月3日,安盛环球再保险则官宣股东安盛保险(百慕大)有限公司增资3417.9万元,若增资完成,安盛环球再保险的资本实力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加码动作背后,是外资对于中国保险市场的信心和期待。《2025年安联全球保险业发展报告》显示,中国保险市场在2024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实现了11.2%的强劲增长,再次回到两位数的增长率;总保费收入达到7540亿欧元,意味着亚洲地区总保费收入的一半以上来自中国市场。在过去十年里,中国在全球保险市场的份额几乎翻了一番,达到10.8%,稳居全球第二。
“我国的保险市场仍然有较大的发展潜力。虽然总体保费规模已是全球第二,但保险深度、保险密度等指标不仅较低,甚至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未来我国的保险业仍然有较大发展潜力。”7月29日,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金融系教师杨泽云通过微信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特别是在老龄化背景下,养老、医疗等领域,保险业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责任编辑:王馨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