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科技7月30日消息,近日,在第一财经《两说》节目中,复旦大学高奇琦教授发表了关于文科生在人工智能时代发展优势的观点。
他表示,在大模型工具大幅降低技术门槛的今天,文科生只需突破心理障碍,就能掌握AI工具与工科生拉平差异。
他们的人文社科知识反而成为独特优势——对社会需求的敏锐洞察,正是AI时代最珍贵的创新能力。
高奇琦认为"就是因为今天的知识迭代很快。如果这个学生掌握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他会自动捕捉到这些新的变化。他会用这些工具。”
他进一步解释“用到这些先进工具之后,大家都是一样的,因为本质上都是大模型去吐这些东西。”
他强调“如果你的需求很明确,提示词会写,人工智能可以给你写,非常好的代码,所以今天克服心理障碍非常重要。”
与此同时,高奇琦表示“第二呢,他(文科生)要知道它的大概基本原理是什么。第三,要了解社会的需求,我要做一个什么东西,是一个产品。文科生呢,反而是第三点是最擅长的。”
他总结称强调他(文科生)最了解社会,他知道痛点在什么地方。今天运用大模型的能力,其实会很快的跟这个工科的学生呢,其实是有一个拉平效应的。
媒体报道显示,高奇琦,在今年6月,他还曾公开在媒体发表《智能时代,人文社会科学何为?》引起广泛报道。
文中,高奇琦认为:要通过更加积极的态度来应对人工智能发展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冲击。
要积极应对人工智能冲击的较好态度是积极拥抱这些新技术,走“文理结合”的新路。
例如之前,编程对于文科生来讲是一个极难实现的任务。然而,在今天自动编程的辅助下,文科生可以通过编程工具搭建各类模型并实现相应的算法。
只要充分运用这些工具,就可以更快地将社会需求转化为解决社会痛点问题的产品和工具。
据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官网显示,高奇琦,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2008届政治学博士毕业生。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专委会委员,上海市曙光学者。
同时兼任中国政治学会理事、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理事、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政治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大数据社会科学应用研究会副会长。
【本文结束】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快科技
文章内容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