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中国房地产市场,正在上演一场前所未有的"冰与火"之歌。中指研究院最新数据显示,1-7月TOP100房企销售总额同比下降13.3%,7月单月降幅更扩大至18.2%。这场看似全面降温的楼市寒冬中,却暗藏着令人玩味的市场密码——行业前20房企中,建发房产、越秀地产等7家企业实现了销售逆势增长,中建东孚、国贸地产、中国金茂增幅甚至超过两成。当万科、碧桂园等昔日巨头销售额暴跌三四成之际,这些"逆行者"凭什么穿越周期?
央企与地方国企的"安全牌"效应
细读数据不难发现,在销售额增长的7家房企中,中建东孚、中建壹品同属中国建筑系,国贸地产背靠厦门国资,中国金茂是央企中化集团旗下,越秀地产则有广州国资撑腰。这些企业的共同特点是拥有强大的国资背景和相对稳健的财务结构。在当前购房者普遍缺乏安全感的背景下,"国字号"招牌无形中成为最好的信用背书。
"现在买房第一看开发商会不会烂尾,第二看能不能按时交房。"北京一位看房三年的改善型购房者道出了当下市场的普遍心态。这种心态直接反映在销售数据上——保利发展以1632亿元销售额稳居榜首,绿城中国、中海地产、华润置地、招商蛇口四家国企紧随其后,占据千亿俱乐部全部席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曾经叱咤风云的民营房企集体失速,碧桂园销售额暴跌36.26%,排名已跌出前20。
区域深耕者的"小而美"生存术
在整体下行的市场中,越秀地产、建发房产等区域型房企表现抢眼。越秀地产凭借在广州及大湾区市场的深耕,前7月实现677亿元销售额,同比增长11.9%。这类企业的发展策略颇具启示——不过度追求规模扩张,而是聚焦优势区域,通过精准把握地方市场需求实现稳健发展。
厦门国贸地产的崛起更是区域深耕的典型案例。这家长期盘踞福建市场的房企,前7月销售额236亿元,同比大增24.86%,排名跃升至第20位。其成功秘诀在于深度绑定地方改善需求,在厦门等核心城市推出匹配当地购买力的高品质项目。相比之下,那些曾经全国疯狂拿地的"宇宙房企",现在正为当年的激进扩张付出沉重代价。
产品主义者的"新供给"破局
中国金茂23.1%的销售额增长,揭示了另一个市场真相:不是需求消失了,而是供给错配了。这家以"金茂府"系列闻名的高端产品系开发商,凭借科技住宅、绿色建筑等差异化产品,在改善型市场持续获得溢价。同样,中建东孚25.3%的增长也印证了产品力的重要性——其在北京东坝等项目打造的"高得房率新规住宅",精准击中了当下购房者的核心痛点。
克而瑞报告指出的"四代住宅产品集中入市"现象,恰是市场自我调节的生动体现。当"躺平式"降价难以激活市场时,真正有诚意的产品创新反而能打开需求闸门。这解释了为何同一城市不同项目冷热不均——北京某网红盘开盘即罄的同时,周边项目可能门可罗雀。
政策工具箱里的"预期管理"
面对持续下探的市场数据,中指研究院刘水总监提到的"政策加力空间"值得玩味。7月政治局会议提出的"增强灵活性预见性",暗示着更精准的调控可能已在路上。但需要清醒认识到的是,在住房供需关系发生根本性转变的当下,任何政策都难以复制过去的刺激效果。
市场真正期待的,或许不是简单的降首付、降利率,而是系统性重建行业信心机制。包括完善预售资金监管、推动现房销售试点、建立房企白名单等长效机制。只有当购房者不再担心烂尾,改善需求不再观望,市场才可能真正企稳。
楼市下半场,将彻底告别"胆大为王"的草莽时代。那些能够提供确定性(如国企背景)、精准性(如区域深耕)、差异性(如产品创新)的房企,正获得新的竞争优势。这场行业大洗牌中,没有永远的赢家,只有不断适应新规则的生存者。当房地产从金融属性回归居住本质,或许正是行业走向健康发展的新起点。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