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7日,家居行业突发重磅消息——居然智家实际控制人、董事长兼CEO汪林朋在家中坠亡,终年57岁。此时距离他结束监委留置措施仅过去4天——4月17日公司公告其因涉嫌违法被立案调查,所持5.97%直接股权遭司法冻结。
整体来看,居然智家的股东结构呈现显著的多元化特征,涵盖金融、商业、互联网科技及产业集团等多个领域。其中,前十大流通股东合计持股占总流通股本的76.60%。除第一大股东北京居然之家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占比27.95%)及汪林朋个人(持股1.58%)外,第二大股东霍尔果斯慧鑫达建材,以及北京金隅、杭州瀚月、杭州瀚云新领、泰康人寿、武汉商联等持股比例介于12.12%至1.76%之间。此外,天津睿通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和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分别持股1.57%和1.18%。
值得一提的是,汪林朋的意外离世,也让作为第六大股东的泰康保险集团面临股权投资的重大考验。2018年2月11日,泰康人寿作为领投方之一参与居然之家130亿元战略融资,以3.83%持股成为其第三大股东。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泰康仍持有4.35%股权(市值约7.96亿元),七年投资浮亏45.1%。
曾为湖北首富的汪林朋,与同样出身部委的湖北老乡陈东升 “亦师亦友”,关系密切。据财新报道,汪林朋被解除留置回归后,曾与陈东升见过一面。听闻他去世的消息后,陈东升亦急赴其家中慰问和吊唁。
#01
汪林朋之殇:从国企操盘手到家居帝国掌舵人
汪林朋的离世,标志着中国家居零售行业一个时代的落幕。这位1968年出生的企业家,职业生涯起步于体制内——1990年至2001年,他先后任职于商业部财会司、中商企业集团公司等单位,这段经历为其后来的企业管理埋下了体制与市场衔接的伏笔。
1999年,汪林朋迎来人生转折点。彼时,居然之家前身居然装饰城因创始人意外离世,股权转至商务部旗下企业,成为国有企业,仅拥有1家门店,营业面积不足3万平方米,陷入发展困境。汪林朋临危受命出任北京居然之家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开启了对这家企业的重塑。
2001年,他主导居然之家改制,出资455.89万元持股8.99%,推动企业从纯国企转向混合所有制,这一改革为后续市场化扩张扫清了体制障碍。此后,汪林朋以"家居卖场+产业链延伸"为战略,2003年成立装饰公司、建材超市,2005年开出外埠第一家分店,将居然之家从区域品牌推向全国。2015年末,他通过一系列资本运作实现对居然之家的完全控制,使其成为私人企业,完成从职业经理人到掌舵人的身份蜕变。
2018年是汪林朋商业生涯的巅峰时刻。他引入阿里巴巴、泰康保险等机构130亿元联合投资,推动居然之家估值飙升至363.5亿元;2019年又成功借壳武汉中商上市,上演"蛇吞象"式资本运作,使其成为A股家居零售龙头。巅峰时期,汪林朋以125亿元财富位列2025胡润全球富豪榜第2188位,更一度登顶湖北首富。
2024年的汪林朋尚踌躇满志:一面筹谋将出海铸造为企业新的增长极,一面擘画5年海外“再造居然之家”的蓝图。其最后一次公开露面是2025年4月9日出席在武汉举办的智能家居论坛,当时曾畅谈AI设计和人工智能。
然而,2025年4月后发生的一系列变故充满了戏剧性。4月17日,汪林朋因被武汉市江汉区监察委员会立案调查并留置,导致居然智家股价一字跌停,其持有的3.72亿股被司法冻结;7月23日,留置措施解除,他回归岗位仅4天,便意外身故。这位将居然之家从3万平方米卖场打造成千亿市值巨头的企业家,以猝不及防的方式谢幕,也为企业未来的治理与资本格局留下巨大悬念。
#02
泰康与居然之家:资本联姻背后的战略协同与私人联结
实际上,泰康保险的这场投资并非偶然,而是泰康"保险+服务+实体"生态战略的关键落子。泰康保险与居然之家的交集,始于2018年那场改写家居行业格局的融资。在阿里巴巴牵头的130亿元战略投资中,泰康人寿作为重要投资方入局,此后通过定增持续增持,截至2024年末持股比例达8.7%,成为居然之家第二大股东。
2018年的投资中,泰康保险看中的不仅是居然之家300余家门店的线下网络,更是其在家居消费场景中的入口价值。双方合作迅速从资本层面延伸至业务协同:2022年7月,泰康在线与居然之家联合推出家装家居类售后服务保险"居家保",将居然之家的"先行赔付"服务升级为标准化保险产品,既降低了卖场的赔付风险,又为泰康开辟了场景化保险的新赛道。
在养老领域,协同更为深入。泰康保险将居然之家纳入"养老社区配套服务商"体系,后者为泰康之家全国26个养老社区提供适老化家居定制服务,从防滑地板到智能卫浴,形成"养老居住+家居改造"的闭环。这种合作模式既提升了泰康养老社区的服务品质,又为居然之家开辟了老龄化市场的增量空间。
泰康集团创始人、董事长陈东升与汪林朋的关系,成为解读双方合作的重要注脚。作为湖北老乡,两人同属楚商群体核心成员,汪林朋担任北京湖北商会会长期间,与担任泰康集团董事长的陈东升互动频繁,这种地缘纽带为商业合作奠定了信任基础。
陈东升曾公开评价汪林朋是"民营经济第三阶段的典型代表",认为其"专注主业、创新驱动"的商业模式极具价值。这种认可背后,是两位企业家对"长期主义"的共同信奉——陈东升打造泰康用了28年,汪林朋深耕居然之家26年,均以时间换空间,拒绝短期投机。
私人层面的信任更显深厚。汪林朋个人在泰康投保9200万元,成为顶级黑钻客户;他还将居然之家全体员工的养老商业保险交由泰康承保,并利用全国工商联家具装饰商会会长的身份,向行业内企业家推荐泰康保险服务。这种"个人+企业"的双重绑定,让两大巨头形成了你中有我的深度联结。
#03
泰康投资策略:长期主义实践与生态布局
作为管理着4.2万亿元资产(截至2024年末)的保险资管巨头,泰康在A股市场的投资绝非零散布局,而是围绕"保险+医养+健康"生态构建的系统性工程。近五年举牌超10家上市公司,从银行到医疗,从消费到能源、铁路交通,形成了独特的"长期资金+产业协同"投资模式。
泰康的A股举牌始终遵循两大逻辑:
-
高股息防御资产:聚焦银行、公用事业等现金流稳定、分红持续的行业,匹配保险资金"长负债、低风险"的特性。例如长江电力近五年分红率超60%,泰康2021年举牌后持股5.08%,既获取稳定收益,又与其绿色养老社区理念契合。同时,泰康持股南京银行达10.39%,成为第一大股东,并持有招商银行5.01%的股份。
-
产业协同标的:围绕大健康、消费升级赛道,投资能与保险服务形成场景互补的企业,通过资本纽带推动业务融合。居然之家、爱尔眼科等标的均属此类。
这种策略下,泰康2020-2024年举牌组合年化收益率达8.3%,虽不追求暴利,但显著高于保险资金5%左右的综合成本率,且波动率仅为沪深300指数的60%,实现了"稳健增值+风险对冲"的目标。
与部分机构"举牌即争控"的风格不同,泰康始终保持"温和姿态":除南京银行外,多数标的中仅为第二或第三大股东,不干预日常经营,仅通过1-2个董事会席位参与战略决策;持有周期平均超3年,招商银行、长江电力等更达5年以上,践行"陪伴企业成长"理念。
这种风格在居然智家体现得尤为明显。泰康虽为第六大股东,但从未谋求控制权,而是通过"居家保"、适老化家居等具体项目推动协同,将资本影响力转化为生态推动力。汪林朋的意外离世,为居然之家的发展增添了变数,也让泰康这位战略投资者的角色更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