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科技8月4日消息,近日有网友称,自己连续10年在同一体检机构定期检查,结果2024年确诊癌症时已是晚期。
这样的遭遇,让“体检到底能不能防癌”这个话题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当她质疑体检机构“误检漏检”时,对方一句“别指望几百块钱查出所有病”,更是引发了极大的争议。
对于这个事件,《人民网》评论称,这场看似个体化的纠纷,实则撕开了中国体检行业的认知鸿沟。
当双方各执一词时,公众更需冷静思考:该如何理性看待体检这份“健康成绩单”?体检报告的正确打开方式,是要明确体检与诊断的界限,体检报告中的"建议进一步检查"绝非客套话。当体检报告发出预警之时,专项CT检查才是确诊的关键。同时要个性化定制体检方案,特别是有家族史等高危因素的人员,更应用精准体检取代“千人一方”的套餐模式。
我们也期待能够推动体检行业规范的重构。对于体检机构,应该坦诚地标注各项目的检出率边界。也可以考虑引入第三方质量认证机制,对设备校准、医师资质实施飞行检查,打破“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现状。消费者也应停止“神化”体检的全能性。
体检不是疾病的终审法官,而是提醒我们叩响专科门诊大门的善意敲门砖。当消费者理解百元体检如同汽车年检,万元深度筛查堪比整车拆解检测时,理性选择才真正成为可能。
【本文结束】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快科技
文章内容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