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夏时报微博
本报记者 于娜 见习记者 赵文娟 北京报道
刚过去的7月,广生堂的股价走出了一波惊人行情,单月涨幅逼近220%,在A股当月涨幅排行中稳稳占据第二把交椅,仅仅落后于缔造“一月十倍”传奇的现象级个股上纬新材。
截至7月31日收盘,广生堂的股价定格在每股114.5元,这一数字刷新了公司近十年来的股价纪录。然而,狂欢过后便是回调,8月1日股价大跌10.66%,回落至每股102.3元。
这波剧烈波动的背后,是一款尚未上市的乙肝创新药引发的资本市场躁动,而在股价的喧嚣之下,广生堂的经营困境仍未消散。
股价“疯”业绩“崩”
公司股价的剧烈波动已多次引发市场关注。
7月31日晚间,广生堂披露股票交易异动公告,称公司股票在7月29日至31日连续三个交易日收盘价格涨幅偏离值累计超30%,属于异常波动。公司特别提示,当前市净率与同行业存在较大差异,且基本面未发生改变,股价存在回落风险。事实上,这已是7月以来公司第三次发布股票交易异常波动公告,此前在7月16日,公司就因7月3日至16日期间股票连续10个交易日收盘价格涨幅偏离值累计超100%,达到严重异常波动标准而披露相关公告。
追溯股价异动的源头,正是广生堂一款还未上市的乙肝创新药——GST-HG131。7月2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公示拟将该药物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名单,消息一出,次日公司股价便开启显著上涨态势。作为全球唯一完成II期临床的口服HBsAg抑制剂,GST-HG131是广生堂在乙肝治疗领域重点推进的创新药,也是公司第二款获得突破性治疗认定的乙肝创新药。
在乙肝治疗领域,广生堂的创新药研发确实有可圈可点之处。另一款创新药GST-HG141,作为高效的新型乙肝病毒核心蛋白调节剂,已于2024年12月被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名单,不久前刚获批进入III期临床阶段,其三期临床试验已于2025年7月25日在树兰(杭州)医院完成首例受试者入组给药。此外,公司的创新药管线还包括GST-HG131与GST-HG141的联合用药,其他创新药则均处于临床I期阶段。
不过,与资本市场的热烈反应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公司持续的经营困境。
自2015年登陆深交所创业板并明确向创新药企转型以来,广生堂的转型之路布满荆棘。受集采政策冲击、仿制药业务利润空间缩小、创新药研发费用增加等因素影响,公司净利润持续下滑,自2021年起陷入亏损,截至目前已连续4年一期亏损,亏损金额分别为0.35亿元、1.27亿元、3.49亿元、1.56亿元、0.28亿元,累计亏损达6.96亿元。
尽管在已上市销售的产品中,肝胆疾病药物与心血管药物表现相对亮眼,二者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八成以上,且营收和毛利率较去年同期均有可观增长,但仍未能扭转公司的亏损局面。
创新药商业化层面的挑战更是凸显。
2023年11月,公司首款创新药泰中定获批上市,并于2024年11月进入医保,但其销售表现远未达预期。资料显示,泰中定累计研发及生产投入约4.7亿元,其中研发投入约3.56亿元,生产投入约1.15亿元,而2023年至2025年一季度合计销售额仅为5002.49万元,投入与收益的反差巨大。
更糟糕的是,泰中定2024年销售不及预期及相关资产减值损失计提,成为当年公司亏损扩大的重要原因。其中,对泰中定接近有效期的产成品计提存货跌价准备3178.90万元,对相关无形资产评估后计提减值1326.09万元,同时因无法使用从歌礼药业采购的泰中定利托那韦片计提减值2249.97万元。
截至2025年3月末,公司固定资产账面价值5.46亿元,无形资产账面价值2.46亿元(其中泰中定形成的无形资产为1.38亿元),占资产总额比例颇高。未来,若相关药品销售持续不及预期,或出现大量过期及即将过期库存,资产减值风险将进一步加剧。
对于广生堂连续亏损,且累计亏近7亿元却股价暴涨的背离现象,国际注册创新管理师、鹿客岛科技创始人兼CEO卢克林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这是典型的‘早期biotech估值范式’——市场看NPV而非当期EPS。只要管线未证伪、市场空间足够大,短期亏损并不构成股价天花板;但高估值已隐含80%以上III期成功概率与50亿元峰值销售假设,任何临床或审批偏差都会触发‘戴维斯双杀’。投资者须牢记:高beta伴随高尾部风险,现金仅够两年运营,若2026年前无法融资或合作,股权稀释压力极大,务必设置止损。”
再启定增“补血”
伴随着广生堂股价大涨的,还有公司推出的最新一轮融资计划。今年4月,广生堂发布定向增发计划,拟募资不超过9.77亿元,主要用于创新药研发项目(乙肝创新药GST-HG141、GST-HG131联合GST-HG141项目)、中药传统名方产业化及补充流动资金。
看似是聚焦核心业务的战略布局,实则难掩公司紧绷的资金链危机。
从财务数据看,广生堂的资金困境已现端倪。2021年至2023年,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连续三年为负,2024年短暂回暖后,2025年一季度再度恶化;资产负债率从2021年的27.44%飙升至2025年一季度末的73.45%,短短四年翻了近3倍。更值得警惕的是,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分别跌至0.69倍和0.47倍,远低于行业安全线,意味着公司短期偿债能力已濒临枯竭。1.2亿元的账面货币资金,在巨额研发投入和债务压力面前,犹如杯水车薪。
而这已是广生堂2020年以来第三次试图通过定增“输血”。2020年募资4.99亿元的生产基地项目效益未达预期,2023年9.48亿元的创新药研发定增因市场环境变化终止。多次募资未果叠加项目回报不及预期,让此次定增更显“背水一战”的意味。
值得一提的是,监管层的问询也直指核心:要求说明本次募投项目与前次项目、现有业务的区别与联系。这一看似常规的问询,实则戳中了关键——如果只是重复过往路径或简单延续低效项目,9.77亿元的募资很可能沦为填补窟窿的“续命钱”,而非驱动增长的“强心剂”。
对于广生堂而言,此次定增既是缓解流动性危机的救命稻草,也是一场高风险博弈。若不能在创新药研发上实现实质性突破,或中药产业化未能打开市场,持续的资金消耗只会让债务雪球越滚越大。资本市场的热情终将褪去,唯有实打实的业绩改善,才能真正破解资金困局。
责任编辑:姜雨晴 主编:陈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