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财经掌门人
昔日的“黄金战队”鹏华基金,正深陷转型阵痛的十字路口。
近日鹏华基金在养老 FOF 领域推出本土化“下滑曲线”机制,并于 7 月 28 日申请接口自动化专利试图提升技术效能,这家曾经的“老十家”基金巨头正在努力变革。
着急转型的背后,是难以掩盖的结构性危机。
一方面是固收军团 11 只债基横扫银河 TOP10 榜单,一方面是权益产品超 70 只长期亏损、蒋鑫、梁浩等 4 位副总级基金经理巨亏 20%+ ,鹏华基金业绩正上演一幅撕裂的图景。
当下,曾经遗留“造星”路径正反噬鹏华基金的信任根基。
王宗合、梁浩等顶流崩塌后,鹏华再陷押注式投资漩涡。例如闫思倩以“霰弹枪策略”押注人形机器人,单季调仓 6 只重仓股,却录得 -6.72% 超额负收益,百亿规模背后是 93 亿份的 C 类份额短线资金快进快出。这与证监会“强化业绩基准约束”的要求背道而驰,更暴露对流量规模的路径依赖。
鹏华基金还面临着团队人才断层的问题。
蒋鑫、包兵华等老将因业绩塌方卸任后,公司启用零投资经验的研究员接管产品,投研青黄不接显露无遗。尽管年内 58 只产品增聘基金经理、量化人才向债基渗透,但“菜鸟掌舵”与“明星出走”的叠加,折射出团队化建设的迟滞。
困局中的鹏华并非毫无作为。从 FOF “战略 + 战术”双轮资产配置体系的搭建,到增聘科技领域基金经理补位权益短板,其变革逻辑渐显。
然而,当“黄金战队”的光环褪至行业第 12 名,能否以刮骨之勇打破“规模至上”的惯性,将决定这场老牌巨头的存续之战。
鹏华基金的挣扎与突围,恰是公募行业在费率改革、去明星化浪潮中寻找生存密码的残酷缩影。
业绩之困:权益与固收的冰火两重天
鹏华基金在公募基金行业曾占据重要地位。
在权益投资领域,曾经也打造出一些具有影响力的产品与基金经理,像金笑非管理的鹏华医药科技 A ,据天天基金网数据,截至 2025 年 7 月 29 日,近 3 年涨幅为 78.68% ,在同类型基金中排名为 2/752 。
在固收投资方面,鹏华基金更是实力强劲。据银河证券《公募基金长期业绩排行榜》,截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鹏华基金固收团队旗下有 11 只债基跻身同类 TOP10 ,覆盖多个时间维度。其中鹏华丰禄债券、鹏华丰融定期开放债券等 4 只产品在各自类别中拔得头筹。
截至 2024 上半年,鹏华固收共管理的固收类资产规模超 9,800 亿元,公募债基和公募货基的规模排名均跻身同业前十。
但如今鹏华基金的业绩表现辉煌不如往日,权益投资和固收投资产品业绩犹如一幅两极分化的图景。
在权益投资领域,部分基金经理的操作可谓是“灾难级”。
包兵华管理鹏华研究驱动混合时,风格激进,存在追涨杀跌现象。 2022 年三季度疯狂追高锂电、光伏,次年一季度又匆忙切换至人形机器人概念,结果导致产品 2022-2024 年累计亏损超 35% 。包兵华管理的基金规模大幅缩水超 80% ,截至 2025 年第一季度,仅余 27.10 亿。
同样,权益投资二部副总蒋鑫管理的鹏华优选成长混合 A 和 C ,截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自基金合同生效起至今分别为 -29.38% 、 -31.87% 。规模从 60 亿降至 20 亿;“白马股女神”陈璇淼管理的鹏华远见回报三年持有期产品,截至 7 月 29 日,成立以来亏损 26.28.% ,规模腰斩。
基金经理在管基金的糟糕的业绩表现,使得投资者纷纷撤离。
据信达证券研报, 2024 年四季度,主动偏股型基金存量基金净赎回率(净赎回份额 / 主动偏股型基金总份额)的中位数为 5.56% ,而鹏华基金权益类基金净赎回率高达 8.7% ,远高于行业均值,投资者对其权益投资能力的信心正加速消散。
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鹏华基金在固收业务方面成绩斐然。
截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据国泰海通证券数据,从纯债到“固收 + ”,再到债券指数基金,鹏华旗下债基全线飘红。
在近 1 年、 2 年、 5 年、 7 年的固收类基金绝对收益排名中,鹏华基金在大型公司中分别位居第 6 、 10 、 10 、 7 。
近 5 年有 18 只债基业绩超 20% (份额分开统计),其中 15 只产品位居同类前 1/3 ;近 3 年有 30 只业绩超 10% (份额分开统计), 19 只位居同类前 1/3 ;近 1 年有 48 只债基净值增长率超 4% (份额分开统计), 31 只位居同类前 1/3 。
例如鹏华中证银行指数型证券投资基金( LOF )在 2025 年第二季度, A 类和 C 类份额净值增长率均超 11% ,跑赢业绩比较基准。
然而,固收业务的高光并不能完全掩盖权益投资的黯淡,这种业绩的不平衡,严重制约了鹏华基金的整体发展。
市场布局之惑:过度依赖与创新滞后
鹏华基金在业绩呈现两极分化的同时,其市场布局策略也饱受诟病,尤其是对“造星”的热衷,一度成为业内热议焦点。
在过去几年的公募圈“造星潮”中,鹏华基金可谓深陷其中,不遗余力地打造明星基金经理,试图以此吸引大量资金,扩大市场份额。
比如今年大热的凭借重仓泡泡玛特走红的谢添元,鹏华基金捧起为新消费领航员,主动为其“曝光打 call ”。
鹏华基金在市场布局上,一直存在过度依赖少数明星基金经理和热门产品的问题。
在 2020 年的“基金造星潮”中,鹏华基金大力打造王宗合这一明星基金经理,其管理规模一度超 520 亿。王宗合管理的鹏华匠心精选单日募集超 1300 亿,成为鹏华基金顶流,风光无限。
但随后王宗合投资策略出现严重偏差,在管理大规模资金时追涨杀跌,如其管理的鹏华消费优选在消费股投资上, 2021 年高位重仓金龙鱼等股票。随着金龙鱼股价从 2021 年 1 月高点 145 元跌至 2023 年 8 月的 36 元(跌幅 75% ),产品净值腰斩(回撤超 50% ),最终鹏华基金不得不暂停部分产品申购以控制局面。 2023 年之后王宗合也陆续卸任多只基金,目前无在管产品。
这种过度依赖单一明星基金经理和爆款产品的模式,一旦出现问题,就会给公司带来巨大冲击,使得公司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
在创新业务布局方面,鹏华基金虽有动作,但步伐相对缓慢。
如在 ETF 领域,尽管鹏华基金在 6 月 18 日上报了首批科创债 ETF ,并于 7 月 7 日正式发行科创债 ETF 鹏华。然而,与行业内一些竞争对手相比,其在 ETF 产品的创新和发行速度上存在差距。
一些头部基金公司已经在多种创新型 ETF 产品上取得先发优势,抢占了市场份额。例如华夏基金作为 ETF 领域的开拓者, 2024 年 9 月,其 ETF 规模单月增长超 1500 亿元,总规模突破 6500 亿元,市场占比超 17% 。
鹏华基金在创新业务上的滞后,使其难以满足投资者日益多样化的投资需求,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失去优势。
人才之殇:老将失灵,新兵乏力
市场布局的失衡与创新的滞后,背后折射出的是鹏华基金在人才梯队建设与管理上的深层问题。
无论是过度依赖明星基金经理的 “ 造星模式 ” 难以为继,还是创新业务因人才储备不足而进展缓慢,都暴露出公司在基金经理团队稳定性与专业性上的短板, “ 人才之殇 ” 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又一关键瓶颈。
近年来,鹏华基金基金经理变动频繁,这对公司的稳定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2025 年 6 月 5 日,鹏华研究驱动混合基金经理包兵华因“公司工作安排”离任。
包兵华管理期间,基金业绩一塌糊涂,规模大幅缩水。以鹏华研究驱动混合为例,在其单独管理的 4 年时间里,亏损幅度达 33.69% ,他管理的鹏华成长智选 A 任职回报亏损 18.69% ,鹏华股息精选亏损 33% 。从规模变化来看,包兵华接手鹏华研究驱动时规模为 4700 万,虽一度提升至 8900 万,但自 2022 年三季度起规模出现坠崖式缩水,截至目前仅剩 3200 万, 2 年半时间缩水 64% ,较接手时也缩水了 30% 。
令人惊讶的是,接任者竟是毫无投资经验的研究员姜灿慧。尽管其拥有 8 年证券从业经验,可过往仅在鹏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历任研究部助理研究员、研究员、高级研究员、资深研究员等职,在此次任职前,并无独立管理公募基金的经验。 2025 年 6 月 5 日姜灿慧首次担任基金经理,接手鹏华研究驱动混合这只基金。
规模缩水后,启用毫无经验的新人接任,引发市场广泛质疑,被认为是公司在人才任用机制上的混乱表现。
今年以来,鹏华基金人事调动频繁。 5 月 17 日,鹏华弘尚混合 A 基金经理刘涛因公司工作安排离任,由罗佳管理。
更早之前, 1 月 14 日,量化投资部负责人苏俊杰突然离任,其管理的鹏华量化先锋混合年内净值下跌 12.5% ,规模缩水至不足 5 亿元。
基金经理的频繁更替,会让公司基金的投资策略缺乏连贯性和稳定性。新上任的基金经理需要时间去适应基金的投资风格和市场环境,这期间基金业绩往往会受到影响。
频繁的人事变动也会破坏鹏华基金投研团队的凝聚力和协作效率,导致优秀人才流失,进一步削弱公司的投研实力,使得公司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突破之路:变革与转型的艰难探索
面对诸多困境,鹏华基金并非毫无作为。
在投研体系方面,公司深刻意识到需要适应市场新环境、时代新趋势,努力打造持续迭代、不断进化的投研文化。通过内部培养及人才引进,积极建设更全面的投研人才梯队,试图提升投研实力,以应对市场变化。
在产品布局上,从清晰的投资风格和行业风格出发,进行多元化产品布局,满足不同投资者差异化的投资需求。
例如在新消费领域,鹏华基金动作频频,据鹏华基金官方公告, 6 月 9 日,其正式发行港股消费 50ETF ,由熟稔消费领域的基金经理张羽翔担纲。该指数紧密跟踪“高纯度”新消费国证港股通消费主题指数,该在成分股选择,“悦己型消费”(如潮玩、医美)、“体验型消费”(像线下娱乐、茶饮)等成分股占比超 40% ,与传统消费指数差异显著,
同时,主动权益基金经理谢添元在新消费产业链进行深度投研实践,主被动融合下的新消费产品布局,展现了公司在产品创新上的努力。
然而,这些变革措施在实施过程中面临重重困难。
投研体系的变革需要时间来沉淀和积累,新的投研文化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人才引进和培养也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和时间成本。
产品布局的多元化也面临市场接受度的考验,新的产品能否得到投资者的认可和青睐,存在不确定性。而且,在行业竞争激烈的当下,鹏华基金需要在短时间内取得显著成效,才能重新赢得投资者的信任和市场份额,这无疑给公司的变革与转型带来了巨大压力。
鹏华基金正站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业绩困境、市场布局问题以及人才不稳定等因素交织在一起,对公司的发展形成了巨大挑战。
尽管公司已经开始积极探索变革与转型之路,但要真正突破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还需要在投研体系建设、市场布局优化、人才队伍稳定等方面持续发力,并克服变革过程中遇到的重重困难。在未来的发展中,鹏华基金能否成功破局,值得市场持续关注。
责任编辑:石秀珍 SF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