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在长达两个月的横盘整理后,近期安正时尚(603839.SH)突然上演了一出惊心动魄的股价"过山车"大戏。7月29日至31日,该股连续三个交易日强势封板涨停。然而8月1日行情急转直下,早盘虽再度冲击涨停,但遭遇巨额抛压,股价快速反转超跌7%以上,最终收跌1.69%。8月4日该股直接以跌停价开盘并维持至收盘,5日开盘继续跌超5%,十分接近 “A”字杀。
短短一周之余,安正时尚上演了一出完整的"暴涨-暴跌"行情。股价如此剧烈的波动究竟暗藏怎样的玄机?
图片说明:安正时尚股价,数据来源于同花顺
从“蹭概念”到“去概念”
这场资本狂欢的起因,是7月28日国家发布的《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根据这项重磅政策,自2025年起,每个孩子每年可获得3600元育儿补贴直至3周岁。这一政策红利犹如一剂强效催化剂,点燃了母婴消费产业链的投资热情。
在政策利好的刺激下,母婴概念股集体爆发。阳光乳业、安正时尚连续三个交易日强势封板涨停,贝因美、骑士乳业(维权)等个股也录得显著涨幅,整个板块一时风头无两。
然而,这场资本盛宴“来得快去得更快”。8月1日,母婴概念股集体出现大幅震荡;至8月4日,板块更是全线回调,其中阳光乳业单日重挫9.6%,贝因美下跌超5%,而安正时尚的波动更为剧烈,当日直接封死跌停板。
图片说明:母婴相关个股表现,数据来源于同花顺
安正时尚之所以成为这轮行情中波动最剧烈的标的,与其颇具"迷惑性"的业务构成密切相关。
作为一家以中高端女装为主营业务的企业,其与婴童概念的关联性本应十分有限。然而,同花顺数据显示,2024年安正时尚主营业务构成中,"母婴用品"营收高达7.33亿元,占总营收的36.04%,若加上儿童服装(1.41%)和儿童用品(0.14%)的占比,育儿相关业务合计接近四成。这一数据表象确实与新政高度契合,成为资金炒作的重要依据。
图片说明:安正时尚主营业务构成,数据来源于同花顺
但深入剖析年报数据后,这个"母婴概念"就显得比较牵强。2024年年报显示,所谓的"母婴用品"收入,实际上是控股子公司礼尚信息(安正时尚持股93.05%)的电商代运营业务。
图片说明:安正时尚主营业务构成,数据来源于公司年报
该公司主要为母婴、健康食品等品牌提供电商渠道运营服务,其业务性质与自主生产销售母婴产品存在本质区别。将代运营业务归类为"母婴用品"收入,显然存在误导性,容易让投资者产生安正时尚自主经营大规模母婴产品的误解,没有深挖年报的投资者就容易“上当”。公司放任这种误导的存在不做纠正,是无意管理还是存在"蹭概念"私心?
安正时尚确实有母婴相关业务,但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其经营境况不容乐观,未能给公司输血。
作为公司核心子公司之一的礼尚信息,2024年虽录得7.33亿元营收,但盈利能力恶化, 2024年毛利率下滑3.35个百分点至13.94%,与公司自有品牌50%-70%的毛利率水平形成鲜明对比。最新风险提示公告显示,该子公司净利润亏损293.43万元,成为上市公司整体业绩的拖累。
而另一家控股子公司安正儿童的经营状况则更为严峻。该公司负责运营安正时尚在大中华区合资的韩国童装品牌"ALLO&LUGH阿路和如",该品牌自2005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专注于0-7岁婴幼儿服装领域。然而财务数据显示,安正儿童2024年亏损额高达1456万元,较2023年3218万元的巨额亏损虽有所收窄,但经营活动现金流净流出趋势扩大,反映出其业务造血能力严重不足。
这些数据充分揭示了一个事实, "母婴"相关业务不仅未能给公司带来实质性收益,反而是公司的包袱。
如果说公司主营业务分类名称上的“迷惑性”表述让公司蹭上母婴概念,连续三日上涨后,公司的“澄清公告”表述则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7月30日首次发布的异常波动公告中,公司仅泛泛表示生产经营正常,未提及具体业务细节。次日(7月31日)继续涨停后,公司在补充公告中特别强调"礼尚信息从事电商服务业务,未从事母婴产品的相关生产",并披露其亏损状况。
图片说明:安正时尚股票交易风险提示公告
安正时尚的澄清公告中只说明礼尚信息未从事母婴产品的相关生产,并未提及核心业务是为母婴品牌提供代运营服务,也未提及公司实际经营着童装业务。这种有选择性的信息披露,像是从"蹭概念"急转为"撇清关系"的极端。
这种片面的信息披露策略直接引发了市场的剧烈反应。8月1日,该股在创下6.27亿元历史天量成交的同时,出现主力资金大幅净流出1.14亿元的异常情况,主力净量低至-2.93%,位列全市场倒数。而当日16.58%的超高换手率,则揭示了游资与机构之间的激烈博弈。至8月4日,市场信心崩溃,超大单、大单、中单全线出逃,该股以跌停收盘。
图片说明:安正时尚主力净量与股价走势(8月1日),数据来源于同花顺
这场资本狂欢最终证明,纯概念炒作终将回归价值本质,也生动诠释了"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的市场真理。在股价“过山车”过程中,既有人成功"收割",也有人成为"韭菜"。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无疑是一次深刻的警示:在追逐热点时,更需要擦亮眼睛,透过表象看清企业的真实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