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加速出清个贷不良

  来源:看懂经济

  银行甩掉不良资产“包袱”的速度前所未有。

  据银登中心数据,不良贷款转让的挂牌项目数和成交规模出现较大增幅。2024年,不良贷款挂牌项目数为1041单,同比增长41.63%,总金额超过2258亿元。到了2025年一季度,这股热潮更猛,挂牌的项目数同比增长近140%,成交总额同比增长190%。

  不良转让正在从“催无可催才甩卖”的旧模式,转向一场高效、市场化的大规模出清。

  不良转让市场的爆发式增长

  2024年成为银行不良贷款转让的 “分水岭”。

  银登中心数据显示,全年银行业通过该平台处置不良资产超3.8万亿元,其中,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的规模达到1583.5亿元,占了整个市场的七成,规模相当于对公业务(包括单户对公、批量对公)总和的两倍。这一态势在2025一季度年持续放大,其规模达到370.4亿元,同比激增761%。

  不少银行都加入了这场 “甩包袱” 大战。如民生银行信用卡中心在2025年首批个人不良贷款转让项目中,5个资产包均涉及信用卡透支,合计未偿本息总额超过6亿元;北京银行信用卡中心发布2024年第2期个人不良贷款转让项目,债权金额共1.6亿元 ;中原银行发布第1期个人不良贷款转让公告,未偿本息总额1.92亿元等等。

  在《不良贷款转让业务年度报告(2024年)》中提到,2024年批量个人业务进一步向短账龄项目倾斜,个人消费类不良贷款占比持续增长,转让多为已核销资产,未诉讼资产数量持续上升。

  翻看一下银登中心近几个月的公告,除了消金公司,中银消金和南银法巴消金拿出过平均逾期93天和137天的资产包。银行这边,建设银行也曾挂出平均逾期不到一年的公告。

  市场的这种变化,其实是银行的处置思路变了。从以前的 “被动清收” 变成 “主动出表”。现在流行的 “核销即售” 模式就是典型,该模式是指银行在对不良贷款进行核销后,立即将其转让给资产管理公司或其他投资者,能够实现快速出表、降低风险、提高效率。

  银行转让不良的逻辑

  银行急于转让不良资产,其实背后有三大关键原因。

  首先是为了控风险。新《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办法》将逾期90天以上贷款纳入不良,直接推动不良贷款规模显性化增长。通过转让,银行能快速降低不良率,缓解监管压力。

  就像广州银行这两年业绩持续下滑,到2024年时,营收同比下降13.86%,归母净利润同比暴跌66.47%,信用卡贷款规模从2022年的1000多亿元萎缩至700亿元。但通过转让不良资产,2023年转让30.88亿元,2024年转让11.6亿元,2025年已推出的4期不良转让37.87亿元。

  处置效果立竿见影,该行整体不良率从2022年的2.16%降至2024年的1.84%,不良余额从97.1亿元降至85.25亿元,降幅为10.36%,报表显著改善。

  其次是省成本。一方面,监管对暴力催收、侵犯隐私等行为打击趋严,让银行对自主清收更谨慎;另一方面,个贷不良 “小而分散”,主要集中在30万以内,诉讼成本高,单笔金额与时间成本不成正比。“核销即售” 模式恰好破解这一难题,人力物力都省了。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盘活资源。银行把不良资产转出去收回钱,就能再贷给优质客户,形成良性循环。虽然2025年一季度,批量个人业务的平均折扣率降到了4.1%,但对银行来说,这转让价再低,也比让不良资产占着宝贵的资本金强!坏账转手卖掉,快速回笼现金,就能重新投入到能赚钱的好贷款里去。

  而从受让方的角度来看,“全国性+ 区域性” 的组合,也拓宽了资产盘活的可能性。地方AMC是交易的主力军,占据超70%的市场份额。2025年一季度,国家级AMC中国信达首次跻身前十大受让方,其资金实力与专业处置能力,为市场注入新动能。

  总的来说,银行这波加速甩不良,既是被逼出来的,也是算清了成本账、效率账。虽然低价转让看着亏,但能轻装上阵,把精力放在优质业务上,长远看未必是坏事。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秦艺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donews官方支持 » 银行加速出清个贷不良

评论 抢沙发

更好的WordPress主题

支持快讯、专题、百度收录推送、人机验证、多级分类筛选器,适用于垂直站点、科技博客、个人站,扁平化设计、简洁白色、超多功能配置、会员中心、直达链接、文章图片弹窗、自动缩略图等...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