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来源:富榜
8 月 4 日,华宝基金公告旗下华宝中证有色金属 ETF 基金份额拆分结果,这是今年以来该公司第 6 只实施拆分的产品。至此,年内已有 9 只基金加入拆分阵营。这一幕不禁让富榜想起 2007 年大牛市时的基金拆分狂潮 ——当时包括富国基金在内,多家基金公司通过拆分制造 “低价幻觉” 吸引散户,最终在市场调整中让投资者深陷净值缩水困境。如今,相似的操作在结构性行情中重现,其背后的逻辑与风险,值得市场各方深入审视。
富国天益大比例拆分业绩大起大落
2007 年的基金拆分浪潮,堪称中国公募基金史上的典型负面事件。彼时,A 股市场一路高歌猛进,上证指数从年初的 2700 点飙升至年末的 6124 点,基金净值水涨船高,不少产品单位净值突破 5 元。面对投资者 “净值太高不敢买” 的普遍心态,基金公司掀起拆分热潮:
以富国天益价值基金(时任基金经理正是富国基金现在的总经理陈戈)为例,2006年7月,富国天益凭借过往出色业绩被证监会特批成为第一只获得拆分资格的基金,消息一出,大量冲着该基金名声及其一元“低价”的投资者蜂拥买入,使其份额从2006年二季度末的6亿份剧增至2007年一季度末的43亿份。好景不长,富国天益2007年上半年差强人意的表现使得该基金在二季度遭遇了巨额赎回,这也成为现任公司总经理陈戈在富国天益长达9年的管理历史中并不光彩的一段经历。
华宝基金的数字游戏
历史的轮回总带着相似的印记。如今华宝基金等机构的拆分操作,在手法上与 2007 年如出一辙。“基金份额拆分就像是把一张百元大钞换成 10 张 10 元零钱。”这一比喻看似通俗,却巧妙掩盖了其背后的营销逻辑。
以华宝中证有色金属 ETF 为例,8 月 1 日实施的 1:2 拆分,将 6058.85 万份基金拆分为 1.21 亿份,净值从 1.2683 元降至 0.6341 元。这种数字游戏的本质,是利用投资者对 “价格” 与 “价值” 的认知混淆 —— 就像 2007 年投资者误将 1 元净值基金等同于 “便宜货”,如今不少散户看到 0.6 元的基金净值,会下意识认为 “门槛低、风险小”,却忽视了其跟踪的中证有色金属指数年内最大回撤已达 18%。
从拆分产品的分布来看,当前的拆分热潮带有鲜明的结构性行情特征。华宝系 7 只拆分基金涵盖银行、证券、军工等板块,博时与广发的 2 只产品则聚焦人工智能、科创板,这些均是今年以来市场表现突出的领域。这种 “趁势拆分” 的策略,与 2007 年基金公司在牛市顶点扎堆拆分的行为高度相似 —— 都是在板块热度最高、投资者情绪最亢奋时,通过降低净值单价吸引增量资金。不同的是,2007 年是全面牛市,如今则是局部热点轮动,但投资者 “买涨不买跌” 的心理并无二致。
警惕拆分加剧投资者认知误区
基金公司的拆分动机,在 18年间几乎没有改变。拆分无疑能 “提升市场竞争力,扩大管理费收入”,这一点在牛市行情中表现得更为直白。但规模扩张的背后,潜藏着与 2007 年相似的隐患。
更值得警惕的是,拆分可能加剧投资者的认知误区。回溯 2007 年,监管层曾在《基金销售适用性指导意见》中特别指出,部分机构 “通过拆分、大比例分红等方式降低基金份额净值,误导投资者购买”。当时不少投资者将净值高低与基金优劣直接挂钩,认为 5 元的基金 “太贵”、1 元的基金 “划算”,却忽视了前者可能是长期业绩优秀的产物,后者可能是刚成立的高风险产品。数据显示,今年参与拆分的 9 只基金中,有 6 只跟踪的指数波动率超过 20%,属于中高风险产品,却因拆分后净值降低,被部分投资者误认为 “更安全”。
拆分带来的流动性提升,也存在结构性矛盾。2007 年的教训显示,这种流动性多由短期资金支撑。当年某拆分基金规模暴增后,持有人结构发生显著变化:持有期在 3 个月以内的投资者占比从 15% 升至 60%,导致基金日均换手率从 2% 升至 8%,基金经理被迫频繁调仓以应对申赎,大幅增加了交易成本,从而影响长期投资者的收益。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市场环境与 2007 年存在一些关键差异,这让拆分的风险呈现出新的特点。2007 年是全民炒股炒基的时代,散户投资者占比超过 70%,更容易被 “低价” 标签吸引;如今机构投资者占比已提升至 40%,但散户在基金投资中仍占主导,且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碎片化投资的比例更高,更容易受到短期营销信息的影响。此外,2007 年的基金拆分主要集中在主动管理型产品,而当前 9 只拆分基金均为 ETF,属于被动跟踪指数的产品。这意味着,拆分后的 ETF 若吸引大量短期资金涌入,可能加剧成分股的波动 —— 当资金集中申购时,基金需被动加仓指数成分股,推高股价;当资金集中赎回时,又需被动抛售,放大下跌幅度,这在中小盘指数 ETF 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面对拆分基金建立 “三问” 原则
2007 年,监管层主要通过窗口指导和发布风险提示来规范拆分行为;如今,《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基金拆分需充分披露 “拆分对基金净值、持有人权益的影响”,并在宣传材料中显著提示 “基金净值高低不反映投资价值”。
富榜建议,对于投资者而言,面对拆分基金时,不妨建立 “三问” 原则:一问拆分前后基金的投资标的是否变化?二问跟踪指数的估值处于历史什么位置?三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是否匹配?就像 2007 年那些经历过市场周期的投资者所总结的,基金投资的核心是分享经济增长和企业盈利的红利,而非在份额数字的游戏中追逐短期波动。无论是 1 元还是 10 元的净值,本质上都是基金单位份额的价值体现,就像黄金不会因为切成小块就改变其内在价值一样。
历史总是在重复中演进,却又在演进中呈现新的形态。2007 年的基金拆分热潮,给市场留下了 “规模并非越大越好”、“净值高低不代表贵贱” 的深刻教训;如今的拆分现象,既是历史经验的考验,也是对新市场环境下投资者理性程度的检验。当华宝基金等机构再次祭出拆分工具时,市场各方更应保持清醒 —— 基金公司需平衡规模与业绩,监管层需强化信息披露与投资者教育,而投资者则需穿透数字表象,聚焦资产本身的价值。唯有如此,才能避免重蹈 2007 年的覆辙,让基金投资真正回归长期主义的本源。
本号已入驻今日头条、百家号、财富号、知乎、搜狐号、大风号等主流媒体端口
责任编辑:何俊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