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孙小程
产业资本对具身智能领域的角逐正酣。具身智能整机及传感器企业帕西尼近日宣布完成新一轮A系列融资,由京东战略领投。这是最近3个月内京东投中的第6家具身智能企业,此前已投资智元机器人、千寻智能、逐际动力、众擎机器人和RoboScience,其中3家是在同一天内官宣了“京东领投”的消息。
不同于京东今年开始集中“扫货”,美团落子更早、更密,一度被业内视作买下了产业的“半壁江山”,且投中了银河通用、宇树科技等头部项目。除了互联网巨头,来自制造业的产业资本也在通过股权投资、自研的方式布局具身智能,例如宁德时代、海尔、美的等。
在业内看来,京东、美团等企业对具身智能的战略投资,可以直接赋能自身物流、配送等业务场景。进一步来看,在老龄化加剧和制造业转型背景下,产业资本提前布局具身智能,可以提前“卡位”,尽早构建闭环生态。其对具身智能的投资热情,不仅是技术上的“赶潮”,更是对未来生产力革命的战略押注。
产业资本深化布局
8月5日,帕西尼宣布完成新一轮A系列融资,由京东战略领投,浦耀信晔、宏兆基金、张科垚坤等跟投。帕西尼拥有多项与具身智能相关的触觉技术,目前其产品有多维触觉人形机器人TORA-ONE、多维灵巧手DexH13、DexH5等。
5月以来,京东以极其迅猛的节奏,持续扩充具身智能“朋友圈”,陆续投资了智元机器人、千寻智能、逐际动力、众擎机器人、RoboScience等。总体上看,京东的已有投资覆盖了具身智能全产业链,包括机器人本体、核心零部件、运动控制技术、具身模型、交互大模型等领域。
与京东在外卖领域过招的美团,同样与之在具身智能领域“短兵相接”。公开数据显示,美团过去3年投资的机器人及相关企业已经达到30家,涵盖配送、服务、清洁、医疗等多个细分领域。7月以来,美团领投了它石智航、星海图2家具身智能公司,出手频次维持高位。
与此前在共享单车、网约车等项目上比拼不同,互联网巨头在具身智能头部项目上能摒弃前嫌,围坐一桌。例如,在宇树科技今年6月完成的C轮融资中,联合领投的名单便出现了腾讯、阿里巴巴、蚂蚁集团等;被京东战略投资的逐际动力,也拿到过阿里巴巴的投资。
来自制造业的产业资本也在加速扩充具身智能版图。今年6月,银河通用宣布完成11亿元人民币新一轮融资,由宁德时代战投、溥泉资本领投。这是目前为止具身大模型机器人领域最大单笔融资。银河通用2年间累计融资超24亿元,创下该领域累计融资额最高纪录。
除了股权投资,部分产业玩家则是以自研的形式切入具身智能赛道。作为国内家电行业龙头企业,美的于2024年成立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在整机方面布局了类人形、全人形以及超人形3个机器人平台。
高端重载机器人全国重点实验室(美的蓝橙实验室)副主任、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主任奚伟告诉记者,美的对于重大战略方向持续加强原创式创新的投入,今年的重点工作在于整机迭代和应用验证,产品的量产计划明年会更清晰。
共谋场景打造、业务协同
为何产业资本以前所未有的积极态度,竞相押注具身智能?综合多位业内人士的分析,共谋场景协同效应、呼应产业升级需求、“卡位”未来生态为主要动因。
接近京东的人士分析称,与其他机器人赛道的产业投资者不同,京东在具身智能领域方面的布局除了自身的软硬件能力积累,还提前将前沿技术应用于大量场景。京东本身拥有丰富的物流、服务等场景,是具身智能的“高频”应用者。此外,京东是机器人销售的重要渠道,今年“618”大促期间,京东智能机器人自营销售额同比增长3倍,具身智能机器人销售额增长17倍。
在快思慢想研究院院长田丰看来,京东左手抓跨品牌的机器人营销渠道,右手抓机器人大脑,相当于抓住了机器人的“第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
另一位来自京东被投企业的创始人从企业核心战略视角分析称,京东通常被外部视为一家电商企业,但其官方定位实则为一家物流科技公司。从企业自身发展需求出发,京东致力于推动物流行业的技术升级,从而强化其物流体系的核心竞争力。其在具身智能领域的布局,可以通过机器人降低人力依赖、提升订单准确性,既满足当下业务需求,又为长期产业影响力奠定基础。
制造业押注具身智能的逻辑与之相仿。以家电业务为例,奚伟称,人形机器人是家电终极目标。人形机器人和家电不是替代关系。家电通过机器人化,把机器人和AI技术融入家电领域,可以让家电更智能,让家电具有“自动驾驶”功能。此外,人形机器人作为未来家电的新物种,可以实现全方位的主动服务。
美的集团副总裁兼CTO卫昶透露,美的正在多方面探索人形机器人的应用落地,to C层面,考虑人形机器人在门店导览、引流等方面的作用;to B层面,推进人形机器人融入美的当前的生产制造场景。从人形机器人目前的实际能力看,还并未实现规模化应用,但美的对此保持高度信心。
田丰认为,具身智能机器人能够解决营销服务、智能制造、仓储运输等人力密集型产业链的成本与效率问题,以及深度老龄化带来的制造业迁移问题。10年至 15年后,每家制造业企业都必须“雇佣”(或租借)大量机器人劳动力。
在他看来,产业资本通过提前布局,可以逐步渗透进产业链上游,逐渐形成“链-人-货-场”四位一体战略生态护城河——云脑从制造数据中学习大量经验,“末端执行器”机器人成为数据感知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