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横空出世的DeepSeek及出圈的“杭州六小龙”,让中国式自主创新走到了聚光灯下,中国创新仿佛一夜之间进入了井喷期。
5月20日,在全球数字计算软件开发商MathWorks举办的EXPO用户大会上,长三角国创中心管委会委员、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陈宁在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表示,中国改革开放近50年,相当于花了数十年的时间在发达国家的身后“跟跑”,而在学习和参照的过程中,自身在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等环节一直向前发展。经过几代人的积累,中国目前在多个方面的确已经进入了一个井喷的阶段,尽管有一些领域比如半导体、人工智能等与全球领先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部分领域和行业的创新已经从“跟跑”到了“并跑”甚至“领跑”的状态。
面对当前贸易战和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带来的挑战,陈宁认为,如今的关键是要尽快跨过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的过渡阶段,“如果说中国的实力已经全方位到达了“并跑”甚至“领跑”的阶段,那么各方的心态也就平衡了。想限制也限制不了了,不如坐下来合作,未来的地缘政治压力也可能有所减缓”。
在这样的过渡阶段,作为中国经济发展关键增长极的长三角城市群,因其本身具备的基建、产业、人才和高校资源等集聚优势,担起了科技创新的引领角色,也吸引了越来越多跨国企业与本土初创企业产学研加码融合,加速创新商业化的步伐。
长三角地区的科创需求和机遇
加快培育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是长三角在国际竞争中抓住发展机遇的重要路径,科技创新是关键动能。
纵观全国,陈宁认为,长三角区域的产业发展和创新研发,具有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在内的长三角地区,用不足4%的国土面积,集聚了全国约17%的人口,创造出全国超过四分之一的经济总量,同时研发投入占全国总量的30%以上,外商直接投资也占全国的40%左右,其工业产出更是占全球的8%。500多所独立的大学或学院,280万左右的在校大学生和数百万的研发人员,让这里成为人才的集聚地。
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长三角三省一市区域GDP总量历史性突破8万亿元大关,达到8.04万亿元。
“科研能力强,产业化条件好,又集聚了大量的生产制造企业。”陈宁说,在长三角的优势基础上,要把科研和产业两端连起来推动成果转化,就需要为初创及中小企业提供更好的创新环境。而这类企业通常并不成熟,资金实力和各方面条件欠佳,尤为需要通过平台类的工具来提高产品开发和技术转化的效率,进而在国际化的开放生态中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企业。
根据陈宁的观察,虽然三省一市的情况不尽相同,但总体而言,长三角地区在创新理念上更加符合创新的规律,“对于以产品端以及市场端或客户端的需求为指引的理解更深一些,科研成果被转化为真正的产品的可能性也会更大”。
MathWorks公司中国区总经理张辉对第一财经表示,中国已经在一些领域走在了科技的前沿,这对当地的中小企业和初创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必须要领先于现有的企业,才能够获得生存的机会实现持续发展。但中小企业普遍存在人少、资金少等短板,因此要想加快科创技术商业转化的速度,需要平台和跨国企业共同搭建开放的生态,为其提供赋能。
面对这样的挑战和时机,今年4月MathWorks与长三角国创中心聚焦科技创新企业展开了深入合作,双方共同签署全球创新合作伙伴的备忘录,在初创培育、科研创新、产业协同和生态共建四个方向提供相关技术支持和服务,其中包括初创企业加速器项目,旨在加速数字化与智能制造、高端装备与零部件、先进材料、能源与环境、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创新和项目孵化。
长三角国创中心是由上海牵头,联合江苏、浙江和安徽共同建设的综合类国际技术创新中心,致力于面向长三角区域构建集创新资源、技术需求和研发载体于一体,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和创新生态。在加速器的合作协议下,长三角国创中心孵化的初创企业可以享受免费获得10个用户许可证一年,以及来自MathWorks专家的技术支持等综合服务。
对于MathWorks这样入华近20年的跨国企业,此次达成的深度合作是其在华持续推进本土化战略的缩影,也是其与中国科创发展同频所瞄准的中国机遇。在中国加大自主研发力度的背景下,为创新企业提供软件开发工具和平台的它们感受到了越来越强烈和多元化的需求,所服务的客群也从原先以大企业为主,转向了初创和中小企业,“这也顺应了中国整个软件发展的趋势”。
张辉提出,过去18年里,公司在中国的业务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复合增长,而且在全球的占比持续上升。作为增长最快的海外市场,中国的战略地位只升不降。其中长三角地区业务量超过全国业务的50%,是中国市场最活跃也最重要的区域经济体。
从“跟跑”到“领跑”的挑战与建议
在地缘政治冲突、关税战和经济不确定性加剧等挑战下,中国创新要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挑战与机遇并存。
“挑战肯定有,压力也不小。”陈宁表示,在与海外多地交流的过程中,来自地缘政治的压力确实存在,但这是中国在转型发展和参与全球竞争中必须面对的,因此要客观对待,调整心态,“做好自己的事情,发展好自己的技术和产业链”。长三角国创中心试图做的,就是打通创新链条,不只是技术创新,还有支持技术更好发展的机制创新等全方位创新。
从市场的需求而言,开放合作仍然是主流,而且需求越来越强。“底层合作的态度还是非常积极的。因为只有合作才有机会,中国也有好的研发实力和市场应用场景,还有那么多的工程师人才,合作是共赢的。”他认为,中国当前的场景优势和产业链齐全优势,在全球无出其右。因此,如果这种优势能够保持,不论是科技创新还是产业发展,都将越来越多地领先于世界。
在陈宁看来,基础的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不应割裂开来看,而应该统一成一个整体去互动,“一开始中国没有场景,产业也不行,但在经济发展中产业和场景都强劲地发展起来了”。虽然在科学发现上,中国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仍然存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创新的重视,必定会有所提升。
关于国产化趋势下跨国企业与本土化企业的竞争,陈宁表示,创新需要竞争,竞争是创新必要的一个要素。一个地区如果要想有源源不断的创新,就必须要形成充分的竞争,同时包容失败。除此之外,创新还需要独立思考的个体,形成有效的连接,达成共同的认识和规则。这是创新的五大要素,而竞争是相当重要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