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新冠产品的企业被打脸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氨基观察,作者:郑晓,题图来自:AI生成

新冠进入周期性流行。

中国疾控中心、香港卫生署、新加坡卫生部和传染病监测管理局的监测数据显示,自4月以来,新冠病毒感染持续增加,部分地区阳性率已接近一年高点,预计将在近期达峰。

好在,虽然不同地区流行的新冠毒株存在差异,未见明显毒力变化。大流行下,新冠卷土重来又成为热搜,这也不可避免让预防、治疗手段重新回到大众视野。

尴尬的是,相比于几年前,有效的新冠防治武器已经太久没有进化,甚至还可能缩减了。

企业层面,出于对自费市场的低预期,一些疫苗企业并未继续投入新冠疫苗的推广,而是将之视为“包袱”。即便还没被放弃的新冠疫苗,能够获得倾斜的资源也非常有限。

相比疫苗产品被“战略抛弃”,口服药还得到了部分药企的重视。当前,资本市场也自然对这些口服药概念股展现了极大的热情。

不过,相比于资本短期的炒作,对于企业来说,如何在与新冠的斗争过程中,既避免极高的资源消耗,又能兑现合理的商业预期,这或许会是长期存在的话题。

毕竟,从海外企业的表现来看,如今新冠疫苗和口服药的销售额规模并不小,商业价值仍然媲美大众所熟知的重磅品类。

一、战略性放弃的资产

在全球新冠防治的热闹时期,中国创新力量是最为强劲的一股力量。从疫苗的研发到口服药的攻坚,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处于领先位置。

但目前,随着全球进入后新冠时代,全球药企对于新冠业务的战略优先级都大幅下降,只是中国药企放弃得更加彻底。

在新冠疫苗方面,国内选手基本处于战略性放弃状态。

例如,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中,就有新冠疫苗研发明星企业董事长表示,经过了这两年的消化,逐渐将新冠的“包袱”卸下了。

而三叶草生物,虽然有新冠疫苗获批,但从其目前的战略来看,显然是全力all in新领域——RSV疫苗。

相比之下,获批的口服药受到的重视程度要更高,药企仍在推动商业化。

疫情期间,国内批准了6款小分子新冠药物附条件上市。除了Paxlovid和Molnupiravir这2款高价进口药物,还有阿兹夫定、民得维、先诺欣和乐睿灵4款国产药物。

部分国产新冠口服药仍在继续推动药物进入药房等商业化工作。也正因此,在这一波流行中,部分企业的新冠口服药收获了一定的增量。

例如,先声药业就对媒体表示,近期公司抗新冠创新药先诺欣的同比和环比销量数据均显著上涨,但具体数据未透露。

当然,客观来看,药企对新冠口服药的重视程度也有所下降,也有药企所谓的“推进”也只是形式大于实际。

这也意味着,对这些药企来说,新冠业务算是已经彻底翻篇了。

二、薛定谔的需求

商业行为,存在即合理。

药企选择战略性放弃新冠资产的原因不难理解。如果继续“重视”,面临不菲的成本。除了常规的产业化、商业化运营成本,可能还包括在临床研究环节的持续性投入。

例如,日前Novavax新冠疫苗获得完全批准,但被FDA要求进行4期前瞻性研究, 在50至64岁无高风险情况的个体中进行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疗效和安全性试验。对此,Novavax也表示,需要评估这项新试验的资金和执行情况。

因为疫苗需求有可能被监管抑制。5月20日,FDA局长Makary和新任的FDA CBER(负责疫苗审批)主任Prasad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文章,宣布大幅限制新冠疫苗的使用。

对于国内药企来说,投入端的成本不菲,然而,国内新冠防治可谓是薛定谔的需求。

最典型的就是对疫苗的需求。自2024年7月15日起,国内新冠病毒疫苗不再免费接种,调整为自费接种。然而,当前新冠疫苗的价格基本都高于当前流感疫苗价格。

根据山东省药械集中采购平台去年8月份公布的数据,价格最低的鼻喷流感病毒载体新冠肺炎疫苗,由万泰生物生产,0.2毫升/支的价格为136元;价格最高的是吸入用重组新型冠状病毒XBB.1.5变异株疫苗,由康希诺生产,0.5毫升/支(3次人用剂量)的价格为1114元,单次价格为371.3元。其他几款疫苗的单次价格均在300元左右。

另外,根据安徽省公布的2024年新冠病毒疫苗采购目录,相同产品价格与黑龙江省、山东省类似,安徽还将石药集团的mRNA疫苗(Omicron XBB.1.5)纳入,价格为598元/瓶。

这样的自费价格,显然会影响自费接种需求。加之对新冠疫苗的错误认知,如接种疫苗后仍被病毒感染,这都将导致需求进一步逼仄。

这种情况下,药企继续大规模投入,似乎并不是一个明智的商业选择。

新冠疫苗如此,口服药可能也不会例外。毕竟口服药的价格也不会太低,更重要的是,目前不管是医院层面的治疗,还是民众对于新冠的认知,都在下降。

至少,当出现症状之后,第一时间去思考是否为新冠感染,或是主动进行核酸检测的比例并不会太大。在这样的逻辑下,市场对口服药的需求也必然是有限的。

也正因此,不管是新冠疫苗还是新冠口服药,企业进行战略性收缩,也算是无奈之举。

三、错过的机会

从海外企业的表现来看,又难言放弃是否正确。

因为国内企业的主动放弃,正在与海外药企当下所获得的回报形成鲜明对比。

海外新冠疫苗和治疗药物的需求,可能仍然超出大众认知。2024年,辉瑞的两款新冠产品:Paxlovid和Comirnaty依然为辉瑞带来了超过110亿美元销售额。其中,Paxlovid达到57亿美元,Comirnaty达到53亿美元。

这绝对属于现象级的表现。以疫苗为例,辉瑞的另一款王炸产品20价/13价肺炎疫苗Prevnar family,2024年的全年销售额也不过64.11亿美元。

进入2025年,辉瑞两款产品的表现有所波动,但仍然反映出需求存在且不低的事实。一季度,Paxlovid收入仅4.91亿美元,大幅低于预期的9.02亿美元;但新冠疫苗Comirnaty贡献了5.65亿美元,同比增长62%,超分析师预测的3.255 亿美元。

Novavax的新冠疫苗则得益于两项预购协议(APA)终止后确认的收入,销售额达到6.01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641%。

这也充分验证了,只要新冠病毒不像当初的SARS病毒般自我消失,那么新冠药物的商业价值仍然是不可忽略的。

当然,这种高增长能否持续,也要继续观察。毕竟,在特朗普政府主导的政策下,美国未来的疫苗领域和市场走向成迷。

回到国内来说,新冠的起伏是波动的,防治又掺杂了太多因素,必然不能完全用海外视角来看待国内企业。

只是,随着新冠的起起伏伏,加上海外药企的突出表现,或许值得国内药企重新审视新冠防治需求。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氨基观察,作者:郑晓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本文来自虎嗅,原文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378202.html?f=wyxwapp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donews官方支持 » 放弃新冠产品的企业被打脸了?

评论 抢沙发

更好的WordPress主题

支持快讯、专题、百度收录推送、人机验证、多级分类筛选器,适用于垂直站点、科技博客、个人站,扁平化设计、简洁白色、超多功能配置、会员中心、直达链接、文章图片弹窗、自动缩略图等...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