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舒晓婷 北京报道
中国商务部5月21日对外发布,5月20日,中国—东盟经贸部长特别会议以线上方式举行,双方经贸部长共同宣布全面完成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3.0版谈判于2022年11月启动,历经近两年时间、9轮正式谈判,于2024年10月实质性结束。在各国经贸部长全力协调和共同推动下,双方全面完成谈判,向签署升级议定书的目标又迈出关键一步。
中国—东盟自贸区加速了中国与东盟经贸各领域的合作。云南大学农学院教授、云南省精品咖啡学会理事何飞飞近日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东盟自贸区取消90%以上商品的关税,咖啡及相关产品受益于低关税或零关税政策。印尼曼特宁等东盟咖啡加工产品在中国市场竞争力有望加强,中国也可提供庞大的消费市场,双方形成互补。
何飞飞进一步指出,鉴于中国劳动力成本高,土地种植面积有限,可考虑在东盟国家种植咖啡,再出口至中国市场。这样既能带动当地就业,也可满足中国庞大市场的需求。此外,还可考虑在云南口岸设立咖啡加工区,形成“东盟原料+中国加工”模式,降低中国国内供应链成本,促进东盟国家咖啡原料出口。积极发展数字经济,为咖啡电商提供新机遇,利用中国技术优势为东盟国家提供可持续种植,助力东盟国家绿色经济发展。
云南与缅甸、越南、老挝三国接壤,与泰国和柬埔寨通过澜沧江—湄公河相连,与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孟加拉国等国邻近,是中国通往东南亚、南亚的窗口和门户。当前,云南咖啡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98%以上。不过,云南咖啡产量仅占全球的2%。虽然云南热区具有光照充足、海拔高、昼夜温差大等适宜种植精品咖啡的自然条件,但是当前种植品种主要依靠国外引进。就中国咖啡贸易而言,进口远远大于出口。基于此,何飞飞表示,云南咖啡未来可侧重在国内发展,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可考虑深度融入中国-东盟超大市场。
近年来,中国咖啡消费市场蓬勃发展。不过,考虑到产量、价格等多方因素,大众消费的咖啡豆主要是商业级别的。如何判断喝到的咖啡品质还不错?对此,何飞飞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咖啡风味品质需要综合气味、滋味和口感来综合衡量。通常,浅焙呈现更多果酸韵,中焙呈现坚果韵,深焙呈现炭烧韵。优质咖啡喝起来比较顺口,甘苦且果酸味明亮、活泼,富有层次感。
与其他农作物不同,咖啡原料无法直接消费,加工链条长、环节多,包括采摘、脱皮脱胶、晾晒干燥、脱壳、烘焙、磨碎、冲泡等,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果价格处于低位,则会导致农民不愿意种植。从全球范围来看,精品咖啡包括瑰夏等品种,价格远高于商业级别的咖啡豆。2022年,云南出台咖六条政策,旨在提升咖啡精品率、精深加工率,并对精品咖啡种植区、精品庄园进行了认定。“云南咖啡精品化转型有助于提振咖啡豆价格,提高咖农的种植积极性。考虑到投入成本、品控意识等,未来可能需要推动更多规模化的精品咖啡庄园发展。”何飞飞称。
《21世纪》:云南咖啡有何特点?对于消费者而言,如何判断自己喝到的咖啡品质还不错?
何飞飞:云南咖啡目前主栽品种为卡蒂姆,种植面积占比在95%左右。整体来说,该品种的咖啡豆冲泡后风味以坚果、柑橘和焦糖调性为主。目前,大众消费的咖啡豆主要是商业级别的,咖啡风味品质需要综合气味、滋味和口感来综合衡量。通常,浅焙呈现更多果酸韵,中焙呈现坚果韵,深焙呈现炭烧韵。优质咖啡喝起来比较顺口,甘苦且果酸味明亮、活泼,富有层次感。
《21世纪》:纵观云南咖啡产业发展,你认为有哪些关键的时间节点?
何飞飞:我认为云南咖啡产业规模化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1952年至1965年的起步阶段。其间,云南省农科院热经所专家在德宏边民庭院发现咖啡树,随后在保山潞江坝开始规模化种植。值得一提的是,1958年,保山小粒咖啡在英国伦敦市场上被评为一级品。二是1966年至1979年的相对停滞阶段。三是1980年至2005年的提速阶段。1980年,全国咖啡会议在保山召开,国务院南亚办将保山列为全国咖啡基地。1992年,云南咖啡厂成立,是中国政府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咖啡合作项目。同年,保山小粒咖啡在首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上获最高银质奖(未设金奖)。1993年,保山小粒咖啡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尤里卡世界发明博览会上获金奖。四是2006年至今的转型阶段。2014年之后,受价格震荡下行的影响,云南咖啡种植面积也逐渐减少。2021年,价格有所回升。2022年,云南出台咖六条政策,旨在提升咖啡精品率、精深加工率,并对精品咖啡种植区、精品庄园进行了认定。在政策利好等因素作用下,今年云南咖啡价格创下历史新高。
《21世纪》:在你看来,云南咖啡产业发展面临什么痛点?
何飞飞:长期以来,云南咖啡约80%的咖啡豆用于出口。国内缺少规模化的咖啡企业,精深加工环节跟不上,咖啡原料无法在国内市场消化。咖啡树一年收获一次,收获期主要集中在11月至次年2月。与其他农作物不同,咖啡原料无法直接消费,加工链条长、环节多,包括采摘、脱皮脱胶、晾晒干燥、脱壳、烘焙、磨碎、冲泡等,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果价格处于低位,则会导致农民不愿意种植。
从全球范围来看,精品咖啡包括瑰夏等品种,价格远高于商业级别的咖啡豆。当前,云南咖啡正在推动精品化转型,这有助于提振咖啡豆价格,提高咖农的种植积极性。不过,考虑到投入成本、品控意识等,未来可能需要推动更多规模化的精品咖啡庄园发展。
《21世纪》:品种对于咖啡品质至关重要。当前,中国高校科研院所在咖啡育种方面有何进展?
何飞飞:云南省德宏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拥有中国最大的咖啡资源库,目前收集了10个种类952份咖啡种质资源,自主研发了“德热”系列品种,国家审定品种为6个。此外,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历经21年7代自主选育了“云咖1号”和“云咖2号”咖啡新品种,杯测分数超过86分。云南大学咖啡科技小院团队则主要利用基因编辑技术进行分子遗传改良,希望将分子辅助育种与传统育种进行结合,提高育种效率。
《21世纪》:近年来,中国咖啡消费蓬勃发展。背后原因何在?中国咖啡市场前景如何?
何飞飞:我觉得中国咖啡消费势头受益于中国消费水平整体提升,百姓具有更强的消费能力和更多元的消费需求。在此背景下,整个快消品行业呈现迅速发展趋势。在咖啡领域,瑞幸咖啡等本土企业崛起,凭借价格优势也吸引了更多消费者培育对咖啡消费的习惯。此外,中国提出立足国内大市场、增强国内大循环,政策层面支持也为更多品质好的民族品牌被认可夯实了基础。
综合来看,中国咖啡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从消费群体来说,根据联合国发布的报告,中国已经进入中度老龄化。咖啡具有药食同源的功效,未来,中国老年群体是有待挖掘的咖啡消费者。
《21世纪》:全球层面来看,如何看待云南咖啡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何飞飞:当前,云南咖啡产量约占全国的98%,不过仅占全球的2%。虽然云南热区具有光照充足、海拔高、昼夜温差大等适宜种植精品咖啡的自然条件,但是当前种植品种主要依靠国外引进。就中国咖啡贸易而言,进口远远大于出口。因此,从市场布局来看,云南咖啡未来可侧重在国内发展,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可考虑深度融入中国—东盟超大市场。
《21世纪》:中国与东盟咖啡合作有何政策利好?对于双方围绕咖啡贸易、投资深化合作有何见解?
何飞飞:伴随中国与东盟国家经贸往来愈加深入,双方围绕咖啡开展合作也蕴含机遇。中国—东盟自贸区取消90%以上商品的关税,咖啡及相关产品受益于低关税或零关税政策。印尼曼特宁等东盟咖啡加工产品在中国市场竞争力有望加强,中国也可提供庞大的消费市场,双方形成互补。鉴于中国劳动力成本相对较高,土地种植面积有限,可考虑在东盟国家种植咖啡,再出口至中国市场。这样既能带动当地就业,也可满足中国庞大市场的需求。
此外,还可考虑在云南口岸设立咖啡加工区,形成“东盟原料+中国加工”模式,降低中国国内供应链成本,促进东盟国家咖啡原料出口。积极发展数字经济,为咖啡电商提供新机遇,利用中国技术优势为东盟国家提供可持续种植,助力东盟国家绿色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