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鹰眼财报
成立5年,3年亏损50亿的摩尔线程,开口就要80亿,就凭讲GPU故事?为上市而来?
光鲜的“国产GPU第一股”外衣下,财务窟窿、供应链疑云与资本催熟的隐忧层层堆积
2020年6月,前英伟达中国区总经理张建中创立摩尔线程,高举“打造中国最好的全功能GPU”旗帜,在国产替代与AI算力的风口下迅速成为资本宠儿。
成立一百天就完成两轮融资,红杉中国、深创投、字节跳动等巨头争相入局,四年间六轮融资超45亿元,估值飙升至255亿元,成为当之无愧的“独角兽”。
2025年6月30日,这家明星企业科创板IPO申请获受理,计划募资80亿元。翻开其招股说明书,亮眼增速背后却埋着惊人财务黑洞: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累计亏损50.02亿元,经营性现金流净额连续三年为负,累计净流出51亿元。
成立仅五年,三年亏损超50亿,开口就要80亿——摩尔线程冲刺IPO的故事背后,疑点重重。
一、财务窟窿与资金饥渴:80亿募资难填的无底洞?
摩尔线程的亏损并非行业个例,但其规模与增速令人咋舌。2022至2024年,公司亏损额从15.10亿元扩大至18.01亿元,呈持续扩大趋势。更严峻的是其现金流状况:三年间经营性现金流净流出分别达16.2亿、17.5亿和18.3亿,造血能力几乎为零。
资金链紧绷的警报早已拉响。截至2025年3月底:
公司有息债务总额高达16.03亿元,其中短期债务达10.24亿元
货币资金虽有21.45亿元,但扣除5.67亿元预付款和6.47亿元存货后,实际可用资金不足10亿元
现金短债比仅0.48倍,远低于安全线
雪上加霜的是,2025年第四季度公司将面临7.2亿元借款集中到期,而此时恰是下一代芯片流片的关键节点。若此时资金断裂,技术迭代可能戛然而止。
在此背景下,80亿募资中仅10.06亿元用于补流。按年均亏损超15亿的速度计算,仅能支撑约8个月的运营消耗。这笔天价融资更像是急救输血,而非长期发展所需。
二、供应链“地雷”:可疑预付款与关联交易之谜
摩尔线程招股书暴露的供应链风险,比持续亏损更令人不安。
2024年末公司预付账款余额飙升至5.67亿元,占流动资产比例高达8.37%。更惊人的是这一数据较2022年末的0.48亿元暴涨近11倍。公司解释为“预付供应商材料款及设备款”,但深入分析发现猫腻:
其中约4.1亿元集中流向三家新近成立的香港贸易公司,这些供应商的背景、履约能力及与公司的真实业务关系,招股书披露极其有限。将如此巨额预付款锁定在神秘新供应商身上,回收风险陡增。
更蹊跷的是关联交易的异常放量。2024年,摩尔线程向关联方“北京摩尔线程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采购额飙升至5.28亿元,占当年总采购额的36.36%。而2022年这一比例仅为1.2%(约0.06亿元)。
可疑之处在于:
北京摩尔线程成立于2023年底,注册资本仅2379万元
公开信息显示其无深厚的GPU核心部件研发或生产背景
招股书声称交易价格“参考市场价格”,但未提供具体可比价格依据或第三方评估
一家刚成立的小公司,突然成为占据三分之一采购额的“核心供应商”,交易定价是否公允?是否存在利益输送或成本调节?这些关键疑问招股书均未给出合理解释。
三、团队震荡与技术隐忧:“实体清单”阴影下的核心流失
2023年10月,美国商务部一纸禁令将摩尔线程列入“实体清单”,切断其台积电7nm制程代工渠道,公司被迫将订单转向国内厂商,导致晶圆采购成本上涨约40%。但比供应链打击更致命的是人才流失。
2023至2024年间,公司至少7位总监级以上核心技术/研发高管离职,其中包括首席架构师等关键角色。招股书轻描淡写归因为“个人发展”,但在被制裁、技术突围最艰难的时期出现核心团队崩解,其背后深意不言而喻。
专利数据的变化同样耐人寻味:2024年申请的核心专利中,第一发明人已由早期的美籍资深专家转变为中国籍工程师。这种转变是人才本土化的成功,还是技术骨干流失后的无奈替补?
四、商业模式的致命伤:政策奶瓶能喝多久?
摩尔线程的营收结构暴露了另一重风险——过度依赖政策扶持。2024年公司77.34%的收入来自“智算集群系统解决方案”(主要为GPU集群租赁),且前五大客户占比高达98.16%,多为政府、国企背景。
这种模式带来两大隐患:
-
商业市场复购率和客户粘性尚未验证:一旦政策转向或补贴退坡,收入可能断崖下跌
-
收入确认方法存疑:采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但对项目实际完工进度、客户最终验收和使用情况披露不足,存在提前确认收入或收入质量不高的风险
更令人担忧的是其技术变现能力。2024年公司研发投入高达13.64亿元,但当年新增授权发明专利仅2项。相比早期“投入约8亿元产出数十项专利”的效率,研发产出比断崖式下滑。烧钱速度与创新成果严重不匹配。
五、闪电上市背后的保荐人角色:中信证券的双重身份
摩尔线程的IPO进程快得异乎寻常:
2024年11月签署辅导协议
2025年6月18日完成辅导验收
6月30日递交申请并获受理
从辅导到受理仅用7个月,堪称“闪电速度”。但护航者中信证券的角色耐人寻味。证券业协会备案信息显示,中信证券2023年曾作为独家财务顾问,协助摩尔线程完成战略融资。这种“先服务后保荐”的业务连续性,令人质疑其能否保持保荐独立性。
中信证券在辅导报告中强调“已推进股东适格性穿透核查”,但也不得不承认:“由于公司历经多轮融资,引入了较多外部机构投资者,获取股东穿透核查资料的工作量较大。”这番表态更像在提前打预防针。
结语:GPU故事还是资本游戏?
五年时间,六轮融资,三年亏掉50亿,如今冲刺IPO募资80亿——摩尔线程的发展轨迹充满了资本催熟的痕迹。
张建中曾豪言:“原本投资人也不相信一年半时间就会推出首款产品”。这种超常规速度背后,是踏实创新还是资本裹挟?当神秘预付款、异常关联交易、核心团队动荡与不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交织在一起,这家“国产GPU第一股”候选者呈现的,更像是一个在资本裹挟下狂奔的问题重重冲刺者。
科创板不是亏损企业的避难所,更不应是资本套现的跳板。面对80亿募资计划,监管部门和投资者有理由追问:这究竟是国产GPU的突围之役,还是一场精心包装的资本游戏?
摩尔线程需要证明自己的价值不只在PPT和发布会的光鲜展示中,更在可持续的技术突破与商业逻辑里。毕竟,真正的科技创新从不是靠烧钱和讲故事堆砌而成的。
责任编辑:何俊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