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主导造车的不再是「车企」

3月的春风尚未吹遍物流园区,宁德时代子公司时代新安便抛出了一枚重磅炸弹——坤势底盘商用车生态解决方案的发布,宣告这家动力电池巨头已构建起“电池+底盘+服务的立体护城河,在轻卡电动化领域撕开了一道口子。

三个月后的5月,九识智能以19800元的“地板价推出无人物流车E6,6.5立方米的真容积直接将无人配送行业从实验室拽进了商业战场。紧接着,7月,京东物流自研的L4级自动驾驶轻卡VAN亮相,24立方米载货空间与400公里续航的硬核参数,彰显着物流巨头对运输工具的深度野心。而货拉拉“多拉八方新能源面包车的线上定价直播,更是让货运平台直接站上了造车前台。

当宁德时代的电池、京东的算法、货拉拉的流量都开始定义汽车的形态,一个确凿无疑的事实正在浮现:造车,早已不是传统车企的专属领地。这场跨界者主导的产业变革,正在重塑新能源物流车市场的权力格局。

1

市场驱动种的因,技术驱动结的果

市场需求的倒逼:传统链路的失效。传统车企与终端用户之间的“认知鸿沟”,正在成为跨界者的机会窗口。在物流行业“每公里成本必争”的残酷竞争中,车企的产品迭代速度始终慢于市场变化——当城配司机为了多装一件货而拆卸车内隔板时,当冷链运输需要定制化温控系统时,当社区团购要求车辆适配电梯尺寸时,传统车企的标准化生产模式往往需要6-12个月才能完成产品调整,甚至在需求调查缺失的情况下,时间线会被拉得更长。

反观跨界玩家,货拉拉凭借日均千万级的订单数据,能精准捕捉到司机对“多拉快跑的核心诉求,其定制的“多拉八方面包车通过优化空间设计,将装载效率提升15%;京东物流基于百万级仓储网点的数据积累,在自研轻卡时直接嵌入了与仓储系统无缝对接的智能调度模块。这种“用户直连制造”的模式,彻底颠覆了“车企设计-经销商销售-用户被动接受的传统链路。

物流行业的降本压力则成为变革的催化剂。数据显示,车辆购置成本占物流企业固定成本的35%,运营效率每提升1%即可为行业节省上百亿元。当车企还在纠结于整车毛利率时,宁德时代通过“电池租赁+底盘共享”模式将购车门槛降低40%;地上铁与陕汽的合作车型,通过模块化设计使维保成本下降28%。这些跨界创新直指行业痛点,更关键的是需求信息链路是完全畅通的,而传统车企在成本控制上的路径依赖,让其难以快速响应。

技术革命的赋能:门槛重构与能力迁移新能源与智能化的技术浪潮,正在瓦解传统车企的护城河。在燃油车时代,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部件的技术壁垒,让车企牢牢掌握着产业链话语权;但在电动化时代,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的重要性跃居首位,而动力电池企业凭借材料研发、产能规模和回收体系的优势,天然具备了主导车辆定义的能力。

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能量密度突破160Wh/kg,直接决定了物流车的续航上限;其CTC(电池底盘一体化)技术将车身重量降低15%,成为轻卡电动化的关键突破口。这种技术话语权的转移,使得车企从“整车定义者”退化为“集成组装者”,而掌握核心技术的跨界企业则自然接过了指挥棒。

智能化的普及进一步降低了跨界造车的门槛。九识智能的E6车型采用激光雷达+视觉融合方案,其自动驾驶算法来自与高校实验室的深度合作,而非传统车企的封闭研发体系;京东物流VAN搭载的车路协同系统,复用了其在仓储机器人领域的技术积累。当软件定义汽车成为趋势,拥有算法能力的科技公司和拥有场景数据的物流企业,反而比传统车企更能打造符合需求的智能物流工具。

2

车企怎么办?

面对跨界者的围剿,传统制造业车企正在分化出三条截然不同的生存路径,每条路径都折射出对自身核心能力的重新认知。

生态重构:“多元生态”之路

福田汽车与远程新能源的“生态战”颇具代表性。在当下的绿色物流商业生态中,以“货”为中心,围绕着“人/智、车、钱、能”,共同形成五大核心生态要素。远程与福田是目前完成完整“车生态闭环的唯二企业,做好“车生态”,“钱”或者说金融的支撑必不可少;“能”的领域,一定会是未来盈利性的关键,双方在电能的充、换均有各自战略布局,而远程在醇氢技术路线上对于能源生态的布局更完备,很有可能未来成为远程的一张王牌;对于司机的管理,依托渠道端实现,远程与福田通过技术赋能管理,未来智能辅助驾驶技术的发展,可实现真正无人化;远程依托绿色慧联积累货运订单资源,使其掌握了一定“货”资源,构建起“车-货-能”闭环,支撑其长期居于市场龙头。

比亚迪则展现了另一种生态逻辑。凭借在乘用车领域完整的技术自研能力,搭建的金融平台、自建保险公司,掌握的光储充超级电站技术与建设能力、兆瓦闪充技术,全栈自研的智能驾驶战略,比亚迪在“人/智-钱-能”环节已完成布局。当生态要素就位,比亚迪商用车只需在车生态环节聚焦用户需求,串联起比亚迪生态链,凭借唯一的生态链全自研能力,便能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打造围绕“货”的生态竞争圈,是摆脱了单纯依靠一款车去竞争的过去式,将造车从唯一核心能力转化为众多核心能力之一;依托完整的生态圈,满足用端所有用车场景对于车服务的需求;完整的布局,实现根据市场发展变化灵活调整战略重心,掌控应对挑战的能力和底气。

极致聚焦:造车的极致之路

在生态布局之外,将单一维度做到极致,同样能建立难以撼动的市场地位。这种聚焦并非简单的性价比竞争,而是围绕特定场景需求进行饱和式投入,在细分领域形成技术或成本的绝对优势,即便没有全链条生态能力,依然能成为不可替代的存在。

上汽五菱的新能源微车战略堪称典范。它不追求复杂的智能配置或多元的车型矩阵,而是将所有资源集中在 “城配基础工具” 这一核心定位上:五菱通过 “天菱模式 构建的36个 “智造岛,实现了多车型柔性生产,零部件通用率提升至75%,直接减少40%的专用件种类,将生产成本降低23%,与电池厂签订排他性协议将采购成本压低。

在产业重构期,生态布局并非唯一的生存法则。当企业能精准锁定某一领域的核心需求,用饱和资源投入形成单点优势,同样能在激烈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这种 “以专代全” 的策略,为资源有限的传统车企提供了另一种破局思路。

开放合作:在生态中找到位置

量力而行,合作是生存的理性选择。当跨界者掌握技术话语权与场景定义权,传统车企通过开放合作融入生态,成为一种高效的生存策略。这种合作绝非简单的 “代工生产”,而是基于能力互补的价值重构 —— 车企贡献制造经验与供应链整合能力,非车企输出技术、数据与场景资源,双方共同创造超出单一主体的协同价值。

陕汽与地上铁合作定制车、庆铃加入时代新安商业合作、长安跨越与货拉拉平台深度定制车辆,合作模式正在重塑车企的角色定位。在传统模式中,车企是产业链的中心;而在合作生态中,车企成为 “能力供应商”。对于资源有限的中小车企,合作更是生存的最优解。它们无需投入巨资研发三电系统或智能算法,只需通过与技术方、场景方合作,将有限资源聚焦于制造环节的精细化提升。这种开放合作的本质,是产业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对于传统车企而言,接受这种角色转变,恰恰是在新竞争格局中保持生命力的智慧选择。

3

热闹背后的产业新生

新能源物流车市场的热闹,本质上是一场关于“价值创造权”的争夺。当跨界者用技术、数据、场景重构造车逻辑,当传统车企在生态、成本、合作中寻找新定位,行业正从“车企主导”的线性发展,迈向“多元协同”的网状生态。

这场变革中,没有永恒的主导者,只有持续的创新者。或许未来的头部企业,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车企,也不是纯粹的科技公司,而是那些能融合制造能力与场景理解的生态整合者。对于行业参与者而言,看清趋势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在这场重构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态位

毕竟,当造车的边界被打破,产业的新生才刚刚开始。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donews官方支持 » 当主导造车的不再是「车企」

评论 抢沙发

更好的WordPress主题

支持快讯、专题、百度收录推送、人机验证、多级分类筛选器,适用于垂直站点、科技博客、个人站,扁平化设计、简洁白色、超多功能配置、会员中心、直达链接、文章图片弹窗、自动缩略图等...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