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融时报
今年5月7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创设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作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重要创新,旨在强化金融机构对养老服务消费及养老产业的信贷支持。该政策既是对2022年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的扩容升级,也是央行首次将“服务消费”与“养老金融”结合,形成养老产业供给端与需求端协同发力的政策框架。在此背景下,黄颖斐、赵大伟和王聪三位专家撰文,在系统总结养老再贷款工具的中国实践,分析欧洲、日本及美国再贷款模式的差异化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养老再贷款优化路径。
专家们认为,中国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通过“先贷后借”的精准滴灌模式,实现政策引导与市场驱动的有机统一,为发展中国家应对老龄化挑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金融政策范式。随着全球老龄化进程加速,养老再贷款工具的设计与应用将更趋专业化,需在政策激励强度与市场风险约束之间寻求动态平衡,可从政策设计、机构协同及风险管控等多维度进行系统性完善。
第一,采取精准化政策设计,着力构建分层分类、全产业链覆盖的再贷款支持体系。一是实施差异化分层支持机制,根据养老机构功能定位(兜底保障型、普惠支持型、完全市场型)制定梯度化再贷款条件,重点向中小型普惠养老机构提供更高额度、更低利率的专项支持。二是构建全产业链支持格局,在传统养老机构融资基础上,将支持范围系统性扩展至居家社区养老设施建设及智慧养老技术研发应用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将老年康复辅具、适老化智能设备等细分领域纳入重点支持目录。三是优化期限结构安排,针对养老产业平均5至8年的投资回报周期特性,将再贷款期限从现行的1年期适度延长至3至5年,并配套设置2至3年的弹性展期窗口;引入按季付息、到期还本等灵活还款方式,确保与养老项目现金流实现精准匹配。通过推行分类施策、全面覆盖及期限匹配的政策“组合拳”,显著提升再贷款资金的使用效能。
第二,强化政策性金融与市场化机构协同,着力构建多层次、市场化的资金支持体系。一是创新“政府风险分担+银行信贷投放+担保机构增信”的三方联动机制,通过设立专项风险补偿基金和提供较高比例的政策性担保覆盖,降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敞口,提升中小养老机构获贷率。二是建立专项债与再贷款的协同融资模式,推动地方政府专项债重点投向养老设施新建改造等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配套使用再贷款资金满足设备采购、人员培训等运营性资金需求,促进“重资产建设+轻资产运营”的良性循环。三是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投贷联动”,重点支持现金流稳定的养老社区和医养结合项目,通过资产证券化等方式提升养老资产流动性,打造可持续的养老产业运营模式。
第三,优化风险管理与考核机制,着力构建全流程、智能化的风控体系。一是创新开发养老机构专属信用评估模型,在传统财务指标基础上,重点纳入运营稳定性(可考察入住率条件)、服务质量(可考察民政部门评级)、管理团队专业性等核心非财务指标,建立量化评分体系,实现风险精准画像。二是实施差异化监管政策组合,对养老再贷款业务给予20%至30%的风险权重优惠,并将养老金融业务纳入宏观审慎评估考核加分项,按贷款余额的固定比例配置专项激励费用,对达标机构予以资金转移定价的减点优惠。三是构建智能贷后监管体系,运用区块链技术建立资金流向的穿透式监测平台,设置智能预警规则,配套建立“黑名单”联合惩戒机制,确保再贷款资金专款专用。通过建立“贷前精准评估—贷中政策激励—贷后智能监控”的全流程风控闭环,控制养老贷款不良率。
点击阅读原 大家都在看
责任编辑:曹睿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