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BUG》栏目 闫妍
炎炎夏日,防晒产品迎来销售旺季,然而曾被称为“防晒界的爱马仕”蕉下,却在这个夏天遭遇了一场“寒流”。
近期,多位消费者反映,蕉下的防晒衣、防晒帽等产品存在“防晒衣开线”“涂层脱落”“防晒效果虚假宣传”“价格虚高”等问题。在黑猫投诉 【下载黑猫投诉客户端】平台上,蕉下品牌相关投诉数量激增,关键词下有1700多条投诉内容,仅入夏以来新增投诉就达近百起。
这家曾靠“小黑伞”风靡全网的新消费明星,两度IPO折戟背后逐渐暴露出致命伤:200余项专利中近半是外观设计,核心代工模式难筑产品壁垒,质量问题频发、消费者投诉不断、市场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如今,蕉下一边被质量问题反噬,一边以最高70万年薪急招品牌公关。但当“重营销、轻研发”的泡沫被戳破,留给蕉下自救的时间还有多少?
“蕉下避雷”,物非所值?
“100多块钱买的蕉下遮阳伞,去年没用过几次,今年拿出来发现涂层全花了,按钮也破了,质量还不如几十块钱的普通伞。”一位浙江消费者向《BUG》栏目投诉时难掩失望。客服给消费者的反馈是,过了质保期无法退换货,可以给券补偿。
但消费者并不买账,“明明是质量有问题,还给券,我再买一把?这不是笑话吗?”最终,双方并没有达成一致的赔偿方案。
这样的纠纷并不是个例。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蕉下的投诉量近期显著上升,#蕉下#关键词下有1700+条投诉内容,6月以来新增投诉达近百起。
《BUG》栏目梳理发现,消费者投诉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一是,防晒性能存疑,有消费者称部分防晒效果未达到宣传标准;二是,产品质量出现问题,包括防晒帽脱线、防晒伞骨架断裂、防晒服面料易勾丝等;三是,售后体验差,存在退货难、客服响应慢等问题,部分消费者还反映“品牌售后态度傲慢”。
与此同时,在小红书、微博等社交平台上,#蕉下避雷#、#蕉下脱线#等话题热度攀升,不少用户质疑其高价是否匹配实际品质。
《BUG》栏目对比发现,不少国货品牌同样瞄准了“防晒市场”,以更具性价比的产品和更扎实的用料向蕉下等行业巨头发起挑战。例如,安踏、李宁等运动品牌则依托成熟的运动科技,将防晒功能无缝融入日常服饰;而像小野和子、猫人等新兴品牌,则通过细分场景如通勤、户外等,实现差异化突围。
此外,不少品牌的防晒衣UPF值(紫外线防护系数)均达到50+的行业高标准,与蕉下同等级产品防护效果相当,但售价区间仅为蕉下的1/3。而在防晒口罩品类中,蕉下护颈防晒口罩定价74-124元,而安踏、小野和子、SIINSIIN、猫人等品牌同类型产品,价格却仅为30-50元,差价高达2-4倍。
对此,北京某蕉下门店销售人员解释道,“每个品牌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定位不一样,定价和宣传也不一样,我们就是做防晒,防晒功能性是在生产阶段就添加进去的,水洗不掉防晒值,市面上有一些产品,洗一两次防晒效果就没有那么好了。”
IPO两败,专利近一半是“外观”
蕉下成立于2013年,以售价200元的“小黑伞”迅速出圈,后以“轻量化户外”为品牌定位,产品矩阵涵盖了伞、服饰、鞋、帽、内物、配饰、户外装备等多个品类,一度成为最受年轻女性追捧的时尚单品。
而蕉下的“蹿红”原因之一,则在于高举高打的营销打法。成立以来,先后邀请了陈乔恩、迪丽热巴、欧阳娜娜等明星为品牌造势宣传,与包括李佳琦、罗永浩等头部主播在内的头部KOL达成过合作,更签约了周杰伦和杨幂两大顶流作为代言人。
2021年,蕉下进行了C轮融资,之后便开始冲击IPO,然而过程并不顺利。2022年4月,蕉下首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半年之后招股书失效,蕉下二度递表,之后也以招股书失效告终。
从此前递交的招股书来看,蕉下是典型的“重营销、轻研发”。2019—2021年,蕉下的研发费用分别为1990万元、3590万元、7160万元,2022年上半年的研发费用是6320万元,占当期营收的比重逐年下滑,从2019年的5.3%下降至2022年上半年的3.0%。
相较之下,蕉下的广告及营销开支巨幅上涨。招股书显示,2022年上半年,蕉下的广告及营销费用达2.64亿元,占营收的比重为11.94%。2019—2021年,广告及营销开支分别为0.37亿元、1.19亿元、5.86亿元,同比增幅分别达到222%、392%。
高额的营销投入下,蕉下烧掉的钱也不在少数。招股书提到,尽管蕉下2021年的毛利率高达59%,但净利率只有5.6%。2019年—2021年,公司净亏损分别为2320.7万元、7.7万元和54.73亿元。经调整净利润分别为1968万元、3941.2万元和1.36亿元,经调整净利润率分别为5.1%、5.0%和5.6%。
但在产品力方面,蕉下却并没有构建很深的“护城河”。《BUG》栏目在天眼查上搜索发现,蕉下公司所拥有的242项专利中,近一半是外观设计专利。其中,占比不小的“实用新型”专利,则是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针对实用新型对创造性要求不高这一特点,业内一般将其称为小发明、小创造。
此外,蕉下在此前的招股书中也提到,“没有自建工厂,而是采用OEM代工模式。”对于蕉下目前是否仍采用代工的模式,《BUG》栏目向蕉下官方客服进行了求证,工作人员表示,“这个属于内部隐私没有办法透露,在我们官方店铺发出的商品,我们能确保是正品。”
裁撤的公关部,又重启了
去年8月,有多家媒体相继报道,作为曾经霸榜天猫防晒服饰类目第一的蕉下,进行了公司内部调整,裁撤全部的品牌部门及公关团队,市场部旋即并入销售部。
当时,有蕉下前员工接受采访时表示,“公关部门全员离职属实,并且品牌中心CMO果小也离职了,不仅仅是裁公关团队,是裁了一两百人。”另一方面,蕉下相关负责人则回应称:“裁员消息不实,属于正常人事调整,目前运营一切正常,7、8月份蕉下公关及品牌岗也正在招聘。”
对于蕉下品牌公关团队经历的这次动荡,市场普遍观点认为,“IPO无望后,花大价格包装品牌的部门就要削减预算,进行战略调整。”也有消息称,“此举意味着蕉下正在尝试‘去营销化’的品牌战略。”
近日,《BUG》栏目从多方了解,蕉下已重启媒介经理等品牌公关岗位的招聘。一位接近蕉下公司的业内人士证实了这一消息,并表示,“已有人到岗并对接工作。”在各大招聘平台上,蕉下在招岗位中就有对媒介经理岗位的招聘要求。
产业时评人张书乐表示,“蕉下依靠户外风起,营销的主力极大,而其核心产品无论是伞具还是防晒衣,却并没有多少技术壁垒,这让其在近几年发展缓慢,也让其有了破釜沉舟去搞技术的冲动。但目前看来,其所在的户外领域,所有体验都很难在科技创新上通过颠覆而大变样,反而通过营销来实现话术带货,更容易冲击市场,因此,产品导向不变,但需要时间沉淀,营销突破需重启,才能为烧钱的研发提供资金来续命。”
责任编辑:杨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