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机构之家
据中国货币网8月7日披露,湖南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湖南银行”)已于8月6日,成功发行了2025年度该行的第一期金融债券。
具体而言,本期债券面值100元整、按票面价发行,期限3年,实际发行规模达67亿元,票面利率确定为1.8%。在8月6日发行后,于8月7日起息、今日上市流通,并于2028年8月4日终止交易流通、同年8月7日进行兑付。
尽管尚未上市,作为一家省级股份制商业银行,湖南银行与长沙银行在当地曾是一时瑜亮,但湖南银行近年来的发展似乎略显平淡,业绩增速相对放缓。2021年该行营业收入为115.07亿元、归母净利润30.76亿元,但数年后的2024年两者分别仅为114.02亿元和 33.59亿元。
同时机构之家发现,据该行官网披露在总计7人的领导团队中,仅有2人属于传统的银行系统出身具有中基层履历,其余早年多为跨界转任而来。
业绩增速放缓,今年首发金融债
2024年以来,银行业的发展与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日益相关、颇具联动性。
债券市场的火热,不但增助推银行的投资收益增长,通过各类型债券在债市融资也日益普及,同时利率走低不但刺激了债券市场,也使得具备稳定、高分红特质的银行股日益受到追捧。
站在银行角度,通过发行金融债,既是募资来夯实资本、增强风险抵御能力,同时也契合监管新规的要求,还有一些则属于业务层面的考量,如绿色债、科创债等,通过定向融资、定向使用而助推特定业务发展。
本次发行2025年度第一期金融债券的湖南银行,成立于2010年10月8日。该行原名华融湘江银行,是在重组湖南原株洲、湘潭、衡阳、岳阳市商业银行和邵阳市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经监管部门批准后,合并新设、并注册于长沙的省级股份制商业银行。
湖南银行、长沙银行,仅从名号也可见这两家银行在湖南当地的“社会地位”。两家银行不但总部位于同城,业务发展区域存在重叠,同时也常成为业界比较的对象。
长沙银行不但早已于2018年9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同时从诸多指标来看似乎也更胜一筹。据Wind口径的1季报数据,该行期末总资产为1.21万亿元、同比增速14.13%,实现营业收入68.09亿元、同比增速3.78%,归母净利润21.73亿元、同比增速3.81%。而湖南银行期末总资产为5855.62亿元、同比增速11.35%,实现营业收入26.5亿元、同比下滑10.09%,归母净利润9.62亿元、同比微增0.16%。可见,长沙银行不但上述规模指标均为湖南银行的1倍以上,同时指标增速也相对更优。
事实上,两者的差距主要不在于“先天禀赋”,而是“后天”的发展速度。
以最为核心的利润指标为例,2015年长沙银行、湖南银行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7.32亿元和22.78亿元,两者差距仅为4.54亿元。
但长沙银行曾任职达七年之久的原董事长朱玉国,在该行的发展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战略规划、企业文化到经营治理,均使该行有了明显的优化提升,从而彻底拉大了两家同城银行的差距。
2024年,长沙银行和湖南银行的归母净利润已分别为78.27亿元和33.59亿元,短短9年两者差距从4.54亿元扩大至了44.68亿元。湖南银行的业绩放缓,在同行“映衬”之下已一览无余。
领导团队多跨界、缺乏银行中基层历练
湖南银行作为一家总资产近6000亿规模的银行,值得注意的是湖南银行的高管层,仅有2人属于传统的银行系统出身,其余早年多数为跨界转任,银行中基层的履历较为匮乏。
如该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黄卫忠早年出身于监管部门。后从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合作金融机构监管部处长任上,空降至天津农村商业银行担任副行长,并最终升至该行行长,后执掌湖南银行的前身华融湘江银行至今。
而该行的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行长周晖,早年在浙江财经大学任副教授,后转战第一创业证券、财富证券,又进入湖南省政府的金融工作办、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等处任职。
而党委副书记、董事李滔,早年先后在湖南省财政厅、省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局、省财政干部教育培训中心、湖南财信金融控股集团等处任职。在进入华融湘江银行前,也缺乏银行系统工作经验。
虽然银行高管的很多工作确实是提纲挈领、战略规划,但行之有效的高阶管理不论是酝酿筹划、还是执行环节,都离不开对中基层实际的深刻洞察,往往具备相应履历、感性认知,才能对此有所体悟。
仅按湖南银行官网信息来看,在该行7名领导团队成员中,可能只有党委委员、副行长李新华和谭树军属于银行系统出身,具备相应的中基层工作履历。后续,该行是否会在高管新老更替之时对此逐步优化,值得关注。
责任编辑:曹睿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