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盖世汽车讯 中国汽车市场似乎来到了新的转折点,持续两年多的价格战开始有缓和迹象。乘联会数据表明,上半年新能源车和燃油车都有降价,不过6月降幅已变窄。这场价格战表面上从全面混战转向局部,深层次从单纯价格绞杀向多维价值重构转变,其影响可能远超想象。从政府到各部门,针对内卷式竞争做出多种应对举措,显示出治理低价无序竞争是大势所趋。价格战中,新能源与燃油车降价车型比例高,豪华品牌参战打破价格壁垒,引发连锁反应,这是技术迭代和产能过剩导致的行业洗牌。价格战带来很多后遗症,如汽车制造业利润下降、传统经销商退网率上升、供应链应收账款周期拉长等。各品牌寻求出路,推广“一口价”模式,但“限时专享价”并不能完全改变价格战逻辑。2025年的降价潮因新能源产业技术进步等因素,呈现新的传导链条。头部企业构筑竞争壁垒,包括建立技术护城河、产业链生存法则迭代、深度运营用户资产。消费者决策逻辑也在转变,从“价格敏感”向“价值敏感”过渡,更关注残值率等隐性成本。最后,在政策和技术的推动下,行业即将进入“后价格战时代”,有望形成更理性多元的汽车消费新生态。

盖世汽车讯 中国汽车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激烈的价格战,其背后有着复杂的产业逻辑。2023年神龙汽车降价事件引发了全国性的价格战浪潮。这并非简单的促销,背后隐藏着诸多问题。从现状与特征看,中国汽车行业利润率大幅下降,新车市场零售损失巨大,折扣率创新高,经销商库存压力增大,产能利用率波动剧烈。与国外相比,中国的价格战有其特殊性,国际上汽车价格变化不大且巨头研发投入增长,而中国在这方面表现较弱,这反映出中国价格战是特定环境下的产物,行业监管和产业政策的引导值得反思。价格战的影响是多维度的。整车厂陷入恶性循环,消费者面临隐性成本,供应商压力巨大,其负面影响还向上游传导。这场价格战本质上是恶性竞争,是无核心竞争力的竞争。表现为资源消耗却不创造新价值、企业牺牲长期发展、行业整体利益受损等。特斯拉的降价基于强大的核心竞争力,这与国内车企单纯的价格战有本质区别。要破局,国际品牌的战略调整有一定启示。同时可从六个方面努力:重构研发价值体系、强化供应链创新生态关系、重塑行业生态和用户体验、数字化能力重构营销价值链、有效应对复杂场景无序化、聚焦双轮驱动的营销体系新基建。价格战不可怕,可怕的是迷失方向。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到如今取得诸多成就不易,全链条协同努力,在政府监管和政策引导下,构建持续竞争力,才能实现汽车强国梦。

盖世汽车讯 2025年上半年即将结束,在国内汽车行业,有件大事值得关注。在政府部门、协会和汽车企业的共同努力下,过去两年汽车行业愈演愈烈的‘内卷式’恶性竞争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这为汽车行业未来的健康发展带来了希望。汽车行业曾是‘内卷式’恶性竞争的重灾区。近两年,国内汽车市场深陷‘内卷’困境,车企们陷入价格战、配置战等低层次竞争中。这不仅让企业自身盈利和创新能力受损,也威胁到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车企为抢夺市场份额大幅降价,消费者陷入持币观望和迷茫选择的状态。有些车企夸大产品智能化水平误导消费者,还有些车企不顾成本和实际需求堆砌配置,造成资源浪费和研发失衡,行业整体利润下滑,部分车企面临生存危机,上下游产业链也受到影响。中央高度重视‘内卷式’恶性竞争,从去年到今年,多次会议提出要整治这种现象。相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三方联动治理。政府部门发挥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作用,出台政策规范市场秩序、引导产业升级,加强价格战监管,用政策鼓励车企在核心领域投入。行业协会发挥桥梁和自律作用,监督约束会员企业,对违规企业警示惩戒。如相关部门对车企负责人约谈后,部分车企改变策略,不再打价格战。目前治理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市场秩序规范,价格体系趋于理性。但要彻底治理‘内卷式’恶性竞争,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还需持续努力,巩固成果应对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