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市场似乎来到了新的转折点,持续两年多的价格战开始有缓和迹象。乘联会数据表明,上半年新能源车和燃油车都有降价,不过6月降幅已变窄。这场价格战表面上从全面混战转向局部,深层次从单纯价格绞杀向多维价值重构转变,其影响可能远超想象。
从政府到各部门,针对内卷式竞争做出多种应对举措,显示出治理低价无序竞争是大势所趋。价格战中,新能源与燃油车降价车型比例高,豪华品牌参战打破价格壁垒,引发连锁反应,这是技术迭代和产能过剩导致的行业洗牌。价格战带来很多后遗症,如汽车制造业利润下降、传统经销商退网率上升、供应链应收账款周期拉长等。
各品牌寻求出路,推广“一口价”模式,但“限时专享价”并不能完全改变价格战逻辑。2025年的降价潮因新能源产业技术进步等因素,呈现新的传导链条。头部企业构筑竞争壁垒,包括建立技术护城河、产业链生存法则迭代、深度运营用户资产。
消费者决策逻辑也在转变,从“价格敏感”向“价值敏感”过渡,更关注残值率等隐性成本。最后,在政策和技术的推动下,行业即将进入“后价格战时代”,有望形成更理性多元的汽车消费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