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谭海燕 深圳报道
5月27日,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数智赋能文化贸易分论坛在深圳举行。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国务院原副秘书长江小涓介绍了数智时代的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
“网络天然具有全球化属性,而文化产品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也自然有了全球化属性。”在江小涓看来,数字技术极大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全球化,主要的变化体现在,数字技术极大提取了摄取、处理和生成各种文化元素的能力,生产效率极大提高,为多元化小型文化生产者提供了更便利的出海条件。
此外,创作模式如利用AI提高网剧、网文翻译效率,以及服务模式、交易模式、市场开拓方式也在改变。江小涓提到,最早的图灵奖授给了计算机图形学的贡献者——皮克斯动画的创始人,这既是文化产品,也是数字技术产品,是最早数字智能技术深入渗透到文化产业的体现。如今,《黑神话:悟空》成为了中国数智化文化创意的里程碑式产品,体现出了数字时代的变革。
江小涓进一步提到,数字技术是最适配全球化的产业。她指出,疫情时期贸易全球化受到挫折,然而100家全球最大的数字跨国企业营收增长却不断加速。“文化产品‘远在天涯、近在咫尺’,可以在全球同步上线。以《黑神话:悟空》为例,高峰时海外玩家占了近1/3。”
江小涓介绍了文化贸易的“四种形态”:跨境支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自然人流动。她特别提到,国外旅客到中国“入境游”也是出口,文旅结合能够创造更多收入,也能使国外消费者深入了解中国,此前的小红书“对账”就打开了中国与国外文化链接的窗口。
江小涓还提到,随着全球化进一步深入,数字技术不断进步,除了四种文化贸易形态外,如今还有新的形态出现,比如汽车的全球分工制造、云音乐会的六个演奏者分别位于六个国家等等。“文化贸易是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智时代尤为重要,我们需要利用文化贸易的四种基本形态,全面推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全球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