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宣布智能泊车场景兜底已经过了半个多月,然而这一造福消费者的举措却没有引发行业的追随,到现在也没有其他车企跟上。这是为什么呢?汽车博主“向北不断电”给出了分析。
很多人错误地以为智能泊车的技术门槛低,实际上它的难度比想象的要大得多。这个场景每日的使用频率比城市导航辅助驾驶高很多,并且故障率相当高,算得上是辅助驾驶行业里很难解决的问题。
在静态环境下,车辆进行路线规划和停靠并不困难,甚至能够避开悬空的障碍物。可是当遇到动态的行人或者车辆时,尤其是侧后方来车,技术难度就会大大增加。对于配备激光雷达的车型而言,侧后方本来就是感知盲区。即便融合摄像头数据,对侧后方运动目标的感知能力也有限。要是加上超声波雷达数据,虽然能补充感知,却容易因为超声波精度不够而误判刹停,反复启停会极大地影响用户体验,这使得多数车企不敢采用这种方案。
特斯拉、小鹏等的纯视觉方案在泊车场景更有优势,比亚迪是通过优化激光雷达与视觉BEV算法的融合权重来取得突破的。
保险模式的差异也很重要。其他品牌大多依靠保险赔付,不但流程麻烦,还可能造成次年保费上升。而比亚迪直接承担售后维修,完全消除了用户对保费上涨的担忧,这种模式对企业的综合实力要求非常高。
所以说,智能泊车兜底绝不是简单的承诺,而是对技术能力、成本控制和执行力的综合考量。比亚迪的尝试揭示了行业的痛点,也让消费者看到了在智能驾驶领域“敢兜底”背后的实力门槛。